苏卿卿回过头,看到他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浅浅一笑:“是沈公子。”
“姑娘还记得我?”他有些受宠若惊。
“那日多谢公子帕子。”她指了指自己的袖口,帕子被仔细叠好,别在腰间。“公子也是来上香的?”
“嗯,顺便散散心。”沈砚之找了个借口,与她并肩同行。山路狭窄,偶尔肩头相触,他都觉得心跳漏了半拍。
静慈庵不大,红墙黛瓦掩映在竹林里。两人一同进了大殿,苏卿卿跪在蒲团上焚香,侧脸在烛火下显得格外柔和。沈砚之站在一旁,看着她虔诚叩拜的模样,忽然觉得,这山间的清风、庵堂的烛火,都因她而变得不一样了。
第四章 忘忧香
上完香,苏卿卿要去后院给师太送些糕点,邀沈砚之同去。后院有个小院子,种着几株腊梅,墙角摆着一个石臼,里面正晒着些浅褐色的香末。
“这便是忘忧香?”沈砚之指着石臼问。
“是呢。”苏卿卿拿起一小撮香末凑近鼻尖,“用檀香、柏子和晒干的腊梅花蕊制成,师太说,闻着能让人忘去烦恼。”
她递了些香末给沈砚之,他放在手心,果然闻到一股清冽中带着暖意的香气,与那日瓷瓶里的味道一模一样。“姑娘很懂香料?”
“家母生前是调香的,耳濡目染学了些。”苏卿卿的语气淡了些,“可惜她去得早,这手艺我只学了皮毛。”
沈砚之察觉到她情绪低落,忙转移话题:“我书房正好缺些香料,不知姑娘可否为我调些?”
她抬眸看他,眼中带着笑意:“公子不嫌弃便好。三日后公子来凝香阁取吧。”
“好。”沈砚之笑得眉眼都弯了,觉得这三日的等待,定是甜的。
第五章 书斋
三日后,沈砚之准时到了凝香阁。苏卿卿递给她一个小巧的锦盒,里面装着一个镂空的铜香球,球内焚着香,香气透过镂空的花纹散出来,清幽雅致。
“这香叫‘听竹’,加了些竹露,适合读书人。”苏卿卿解释道。
沈砚之接过香球,入手温热,仿佛还带着她的体温。“不知姑娘可否赏光,去我书斋坐坐?正好让我以茶相谢。”
她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只是叨扰公子了。”
沈砚之的书斋在城东的巷子里,不大却雅致,四壁都是书架,窗台上摆着几盆兰草。他泡了雨前龙井,茶香混着“听竹”的香气,在屋里弥漫开来。
苏卿卿坐在窗边的软榻上,翻看着他案上的诗卷,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发间,碧玉簪折射出细碎的光。沈砚之坐在对面,看着她认真的模样,竟忘了说话。
“沈公子的字真好。”她指着诗卷上的题字说,“风骨里带着些温柔。”
他有些不好意思:“让姑娘见笑了。”
两人从诗词聊到香料,从山水聊到家常,不知不觉便到了黄昏。苏卿卿起身告辞,沈砚之送她到巷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暮色里,才发现,书斋里仿佛还残留着她身上的香气。
第六章 雨巷
自那日后,沈砚之和苏卿卿渐渐熟络起来。他常去凝香阁,有时是买香料,有时只是借口路过,坐一会儿便走。她也偶尔会去他的书斋,看他写字,或是听他讲书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