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什么你的我的!一个娃娃而已,怎么这么小气?”

齐建忠也走了进来,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要懂得分享,要大大方方的!我们小时候,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你看看赵叔叔家孩子,人家就知道分享好东西。”

同事假意地劝阻:“哎呀,老齐,别为难孩子,孩子舍不得。”

这话反而激起了齐建忠和刘淑霞的“面子”心理。

刘淑霞直接上手,用力去掰齐颖的手:“听话!给妹妹!别让叔叔阿姨看笑话!”

齐颖的力气哪里比得上大人,娃娃被硬生生地抢了过去,递到了破涕为笑的小女孩手里。

屈辱、愤怒、伤心像潮水一样淹没了齐颖,她第一次失控地哭喊起来:“为什么非要给她!这是我喜欢的东西!你们凭什么做主!”

“啪!”

一声清脆的耳光落在了齐颖的脸上。

刘淑霞气得脸色发白:“反了你了!还敢跟大人犟嘴!我们白教你了?一点不懂事!”

齐建忠指着她怒斥:“看看你这副样子!就因为个破娃娃!一点吃苦耐劳、友爱谦让的精神都没有!你看看人家赵伯伯家的孩子,对兄弟姐妹多好!”

娃娃最终还是被带走了。

齐颖被关进了房间里,哭得撕心裂肺。

门外,父母还在向同事道歉,并再次吹嘘着自己当年如何照顾弟妹、帮助邻里的“高尚事迹”。

齐颖蜷缩在墙角,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随着那个娃娃一起,被彻底地夺走了。

这是她第一次明确的反抗,换来的却是更深刻的伤害和羞辱。

第六章:饭桌上的“必修课”

家里的饭桌,永远是齐颖的“苦难教育”课堂。

每周七天,至少五天,在饭桌上要听他们的苦难人生,每顿饭都吃得无比压抑。

“小颖,看这米饭,粒粒皆辛苦。我们那时候,能吃上一碗红薯饭就算不错了……”

“妈妈今天的菜有点咸”齐颖试图转移话题。

“今天的菜有点咸?咸点好,下饭。你是没吃过没盐没油的日子……”

“妈妈我们班刘彦买了双新鞋可好看了”齐颖再次试图转移话题。

“你别眼热,鞋子能穿就行。爸爸这双皮鞋,都穿了十年了,补补还能穿……”

齐建忠和刘淑霞总能从最日常的事物,引申到他们童年的艰辛,然后开始漫长的“忆苦思甜”。

内容无非是走十几里山路上学、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一件衣服穿到补丁摞补丁。

他们说得投入,甚至带着一种奇异的自豪感,仿佛那些苦难是镀在身上的金箔。

齐颖埋头吃饭,味同嚼蜡。

她不敢再插话,不能表现出丝毫不耐烦,否则立刻会招来“不懂事”、“不能体会父母苦心”的批评。

她只能扮演一个沉默的听众,被迫反复咀嚼那些她从未经历过的苦难。

她偷偷观察着父母:父亲说起这些时,眉头紧锁,语气沉重,仿佛重新经历着那些岁月;母亲常常配合着叹气,然后用一种“你现在多幸福”的眼神看着齐颖。

齐颖越来越困惑。

这种不断重复、强调甚至美化苦难的过程,究竟是为了教育她,还是父母在进行一种自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