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翻开。里面不再是照片,而是一张张裁剪下来的、泛黄的旧报纸碎片,仔细地贴在页面上。

那些是本地报纸的文艺副刊版面,上面刊登着一首首短诗。每一首诗的右下角,都署着一个相同的笔名——“砚余”。

我的瞳孔骤然收缩。

“砚余”。

这个笔名,我太熟悉了。高中时,我疯狂地迷恋着本市晚报副刊上一个叫“砚余”的诗人发表的小诗。那些诗篇幅不长,却有着击中人心的力量,意象独特,情感炽热又克制。

我曾无数次想象过这个“砚余”的模样,甚至偷偷给他写过信(当然石沉大海)。那是藏在我青春里一个隐秘的、浪漫的寄托。

5 盲文的秘密

后来,我和沈砚在一起后,有一次在他旧物箱里偶然看到一沓手稿,上面赫然写着“砚余”二字。

我惊讶地问他,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年少时胡乱写的,早就没写了。

我当时沉浸在恋爱的甜蜜里,并未深究,只当是巧合,或者是他不好意思承认那段“黑历史”。

原来……原来是他。一直都是他。

我颤抖着拿起那个深蓝色的丝绒盒子。打开。里面并没有什么珠宝首饰,而是整齐地叠放着一摞信。

信封已经泛黄,上面是娟秀的、属于我十六岁时的字迹。收信人,正是“砚余”。

这些信……他竟然都留着。一封不少。

巨大的冲击让我几乎站立不稳,不得不扶住书桌边缘。脑海里一片混乱,无数被忽略的细节、被误解的瞬间,如同潮水般涌来,相互碰撞,拼凑出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真相。

我猛地想起,林晚出现的时间,正是在高中毕业、我和沈砚考上不同大学之后的那段短暂分离期。

而沈砚不再写诗、乃至最后烧掉所有诗稿,是在林晚离开他之后……

不,不对。

一个荒谬却越来越清晰的念头攫住了我。我发疯似的开始检查那些照片。在台灯下,我仔细地摩挲着照片的背面。

起初,上面似乎空无一物。但当我调整角度,让光线斜斜地打上去时,我看到了——照片的背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凹凸不平的小点。

6 无声的告白

是盲文。

我对盲文一无所知。但这一刻,一种近乎本能的直觉告诉我,这些盲文,一定藏着某种至关重要的信息。

我冲出书房,拿起手机,手指颤抖地在通讯录里寻找。

我需要找一个懂盲文的人。最终,我拨通了一位在大学图书馆做视障人士服务工作的学姐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我语无伦次地说明情况,恳求她帮我翻译一句话,我甚至来不及解释前因后果。

我选择了一张最近期的照片,背面是我唯一能依稀凭感觉区分出开头几个点位似乎相同的一段盲文。

我用指尖小心翼翼地临摹下那些凸点的位置,然后一个个念给学姐听。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是学姐清晰而缓慢的翻译,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打在我的耳膜上:

“我……的……声……音……早……在……十……六……岁……那……年……就……全……部……给……了……你。”

十六岁。那是我第一次读到“砚余”的诗,是我开始偷偷给他写信的那一年。也是沈砚的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