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摇摇头,又点点头:“有爷爷的影响,但不全是。”他的思绪飘回了童年夏日,爷爷摇着蒲扇,讲述战场上战友之情时眼中闪烁的泪光;飘回了高中军训时,那位皮肤黝黑、不苟言笑的教官,在演练结束时露出的赞许微笑;也飘回了无数个深夜,他翻阅历史书籍,为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心潮澎湃的瞬间。“就是一种……向往吧。对纪律的向往,对集体的向往,对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价值的向往。保研、进名企、买房买车……这些很好,但好像不是我此刻最渴望的答案。我渴望一场淬炼,渴望把青春的汗水,洒在更广阔、更需要我的天地里。”陈宇沉默了,他拍了拍林峰的肩膀,最终叹了口气:“行吧,你小子……总是有主见。既然决定了,兄弟支持你!到了部队别怂,别给咱们大学生丢脸!”虽然不解,但多年的友情让他选择了尊重和祝福。然而,说服父母的过程,远比应对室友的不解要艰难得多。
当林峰在周末回家,郑重地向父母宣布这个决定时,客厅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父亲林建国,一位严谨的工程师,手中的茶杯顿在了半空,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母亲李静,一位温柔的中学教师,则猛地站起身,声音带着颤抖:“小峰,你说什么?当兵?你不是已经保研了吗?是不是……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还是遇到什么困难了?”“爸,妈,我很好,非常清醒。”林峰深吸一口气,将自己深思熟虑的理由和盘托出,包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差异化成长的渴望,以及国家对高素质兵员的需求。“胡闹!”林建国猛地放下茶杯,茶水溅了出来,“你这是理想主义!是冲动!部队是什么地方?是吃苦受累的地方!你一个文弱书生,去了能干什么?两年时间,你的专业知识全荒废了!等你回来,同龄人都走到你前面去了!你拿什么跟人竞争?”他列举了无数现实困难,试图将儿子拉回“正轨”。李静则红着眼眶,拉着林峰的手:“小峰,妈妈知道你心气高,想锻炼自己。可是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种啊,社会实践、出国交流,哪个不行?非要当兵?那么苦,那么危险,妈妈怎么放心得下……”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那个周末,家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饭桌上只有碗筷碰撞的声音,电视里播放着新闻,却没人真正在看。林峰知道,父母的反对源于深深的爱与担忧。他没有激烈辩驳,而是找来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入伍的政策文件、优秀事迹报道,甚至联系了一位已退伍返校的学长,请他与父母通了一次电话。夜深人静时,他给父亲发了一条长信息:“爸,您常教我,男儿志在四方。我不想我的人生只有书本和图纸的厚度。部队是一座特殊的大学,它能教给我坚韧、责任和担当,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财富。请相信我,两年的历练,只会让我更强大,绝不会让我后悔。让我去闯一闯,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