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此时,“敌”方干扰正强,备用单兵电台距离不够,小组瞬间成了“聋子”和“瞎子”,无法报告发现的“敌”重要指挥节点位置。小组长老兵尝试了几种常规排故方法无效,急得满头大汗,演练导调员已经开始倒计时,判定若无法及时引导,目标将转移,任务失败。“班长,让我试试!”林峰深吸一口气,站了出来。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他快速回忆电台结构图,根据故障现象(先噪音后断电),判断可能是电源模块或主板关键线路因强干扰短路。他卸下电台外壳,利用简易工具(一把小螺丝刀和一节导线),在仔细检查后,尝试对一处疑似虚焊的节点进行临时短接加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空气仿佛凝固。当林峰重新接上电源,电台屏幕微弱地闪烁了一下,然后竟然亮了起来!虽然信号仍不稳定,但基本通讯功能恢复了!“猎鹰1号!猎鹰1号!这里是尖刀前出组!发现‘敌’指挥所,坐标……”小组长立刻抓住机会,清晰上报。

演练结束后复盘,张毅连长在全体官兵面前,重点讲评了电台故障处置环节。“同志们!”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今天这个小插曲,给我们上了一课!现代化的战争,打的是什么?不仅是勇敢,更是科技,是知识,是临危不乱的大脑!林峰同志,用他的知识,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任务!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尖刀连,既要有一往无前的虎气,也要有科学严谨的灵气!高素质军人,就是要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这件事,成了林峰在尖刀连的“投名状”。之前对他抱有疑虑的老兵,特别是郑雷,再看他时,眼神里多了认可和尊重。郑雷甚至主动找他探讨如何更好地保养和维护精密侦察器材。林峰趁热打铁,利用休息时间,帮文化程度不高的战友补习文化课,教他们使用电脑编写训练日志、制作简单的侦察示意图。连队的电脑经常出些小问题,他也能手到病除。很快,他成了连队名副其实的“小教员”,连部文书都经常找他帮忙。训练依旧艰苦,但林峰不再感到孤立。他与战友们一起在泥潭里格斗,一起在烈日下潜伏,分享着偷藏起来的家乡零食,也在深夜站岗时,听着老兵讲述真实的边境故事和生死经历。那种在极度疲惫和压力下凝结的情感,纯粹、炽热,带着汗味和泥土的气息,远比校园里的友情更让他感到踏实和珍贵。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融入“尖刀”这个集体的温暖与力量,肩上的列兵军衔,似乎也变得更加沉重而有意义。他知道,他这把初步成型的“刀坯”,正在尖刀连这座专用的熔炉里,接受着更精准、更剧烈的锻打,朝着真正的“尖刀”锋芒,一步步靠近。

第四章:洗礼

尖刀连的日子,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为“打赢”这个终极目标而咬合、旋转。林峰逐渐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节奏,汗水浸透的作训服、训练场上震天的口号、深夜学习室里的孤灯,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的皮肤变得更黑,手上的老茧层层叠加,眼神里的学生气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军人特有的果敢与坚毅。他在这个集体中找到了归属,也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尊重。然而,真正的军人,其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训练场和演习场。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那身橄榄绿便是最坚实的屏障。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正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