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被分配到了侦察排。这意味着他需要掌握的技能呈几何级数增长:武装泅渡、悬崖攀登、擒拿格斗、多种侦察器材操作、复杂地形地图判读、渗透潜伏技巧……每一项对他都是全新的挑战。排里的老兵,尤其是那些肩上挂着粗拐细拐的士官们,眼神里带着审视和淡淡的疏离。对于这些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硬汉来说,一个刚下连的“学生兵”,即便顶着新兵连嘉奖的光环,也依然是个需要观察的“变量”。
第一次参加排里的五公里武装越野,林峰就尝到了“尖刀”的滋味。老兵们起步速度极快,节奏稳定,配重合理,呼吸均匀。林峰拼尽全力,才勉强跟在队伍中后段,跑到后半程,肺部的灼烧感和双腿的酸软让他几乎想要放弃,但看着前面那些仿佛不知疲倦的背影,他咬碎了牙也坚持跟着。到达终点时,他几乎虚脱,而不少老兵只是微微气喘。攀登训练场,十米高的垂直峭壁,仅凭一根绳索。老兵们如猿猴般敏捷,蹬踏、引体、交替上升,动作流畅高效。轮到林峰,他手心冒汗,对高度的恐惧和技巧的生涩让他动作僵硬,爬到一半就臂力耗尽,悬在半空,狼狈不堪。是老班长一把将他拽了上去,什么都没说,但那眼神里的意味,林峰读懂了。夜晚,侦察排学习夜间微光条件下目标识别。各种型号的夜视仪、红外探测器材摆放在桌上。林峰大学里接触过一些光学原理,理解起来很快,但实际操作,特别是快速架设、故障排查,就显得笨手笨脚。一位名叫郑雷的四期老士官,在旁边抱着胳膊看了一会儿,冷不丁地开口:“大学生,这东西原理再明白,摸不熟,上了战场就是块废铁。咱们这儿,不考笔试,只考实战。”话语里的刺儿,让林峰脸上火辣辣的。他没有争辩,只是更用力地记住每一个操作步骤。他知道,在这里,尊重不是靠文凭得来的,是靠汗水和实力挣来的。
他拿出了比新兵连更甚的刻苦。白天,他像块海绵一样吸收一切:仔细观察老兵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反复练习攀登的脚法、格斗的发力、侦察设备的操作流程。训练间隙,别人坐着休息,他围着训练场跑圈,或者练习据枪稳定性。晚上,连队熄灯后,他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研究军事地形学,背诵各种装备参数,将大学里学到的逻辑思维、系统分析法,默默运用到战术想定中。他的改变和努力,连长张毅看在眼里。张毅是那种善于发现并培养“好苗子”的干部,他欣赏林峰的悟性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一次连队组织战术研讨,讨论如何在城市巷战中有效进行侦察与反侦察。大部分发言都基于传统经验,林峰在得到允许后,结合自己对建筑结构、信息网络和心理学的理解,提出了一个利用建筑物阴影、声音折射和民用无线信号进行辅助侦察的设想,虽然稚嫩,但角度新颖,让张毅眼中一亮。机会终于来临。团里组织复杂电磁环境下侦察引导综合演练,尖刀连担任主攻分队的“眼睛”。演练进入关键阶段,林峰所在的前出侦察小组,负责与后方指挥所保持实时通信,引导火力打击。突然,小组背负的主要通讯电台发出一阵刺耳的噪音后,屏幕漆黑,彻底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