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炀帝东征高句丽,玄感督粮遇契机
大业八年,杨广要打高句丽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这消息一出来,老百姓就跟遭了灾似的,男丁被拉去当兵,妇女被抓去运粮,路上的民夫跟拉磨的驴似的,累死一个就扔在路边,尸体都能连成串。杨玄感看着这景象,心里却有点不一样的滋味 —— 他被杨广任命为黎阳督粮官,负责给辽东前线运粮草。
黎阳仓是大隋最大的粮仓之一,堆的粮食能让十万大军吃三年。杨玄感到了黎阳,第一件事就是去粮仓查看,刚进门就被一股子霉味呛得咳嗽。管粮仓的老吏赶紧跑过来解释:“将军,不是小的不尽心,实在是运粮的车不够,粮食堆得太多,底下的都发霉了。”
杨玄感没骂他,只是绕着粮仓走了一圈,看着那些发霉的粮食,又想起路上饿死的民夫,心里冷笑:杨广这是宁愿粮食烂在仓里,也不愿给老百姓一口吃的,这样的皇帝,不反等着过年?
从那天起,杨玄感就开始偷偷动心思。他找借口把粮仓的老吏换成了自己人,又以 “防止粮草被劫” 为由,招了一批精壮的民夫,天天让他们操练,还偷偷把发霉的粮食挑出来,换成好粮存着 —— 这些粮,他不是给辽东前线准备的,是给将来的自己准备的。
这天傍晚,杨玄感正在府里看地图,门丁突然来报:“将军,您弟弟玄纵公子来了,说是从辽东前线回来的,还带了密信。”
杨玄感眼睛一亮,赶紧让人把杨玄纵带进来。杨玄纵一进门就瘫坐在椅子上,喝了三大碗水才缓过劲来,开口就骂:“哥,杨广那昏君!咱们的军队在辽东跟高句丽人打,他天天在后方催着进攻,粮草却总跟不上,士兵们天天吃野菜,好多人都逃了!”
说着,杨玄纵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递给杨玄感:“这是我偷偷从军中带出来的,里面写了前线的情况,隋军现在跟饿肚子的老虎似的,看着吓人,其实根本没力气咬人了。哥,这可是咱们的机会啊!”
杨玄感展开密信,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写得清清楚楚:“辽东军疲,士无战心,若有义举,必应者众。” 他看了一遍又一遍,手都开始发抖 —— 不是害怕,是兴奋。他等这一天,等了太久了。
“玄纵,” 杨玄感把密信烧了,眼神坚定,“你先别回辽东,就留在黎阳帮我。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手里的粮草和人攥紧了,等一个最好的时机。”
杨玄纵点点头,又有点担心:“哥,咱们手里就这么点人,能成吗?”
杨玄感拍了拍他的肩膀,指了指窗外:“你看外面那些民夫,他们恨杨广恨得牙痒痒,只要咱们振臂一呼,肯定有好多人来跟着咱们干。再说,爹在朝中经营这么多年,旧部也不少,到时候只要咱们举旗,不愁没人响应。”
话是这么说,可杨玄感心里也有点没底。造反不是过家家,一步错就是满盘皆输。他想起王伯当说的 “时机未到”,现在这时机,到底算不算到了?
正琢磨着,门丁又来报:“将军,有个叫李密的先生求见,说是从长安来的,带了您父亲的旧信。”
李密?杨玄感心里一动。他听说过这个人,是个落魄贵族,脑子特别好使,以前跟老爹有过交情。这人在这个时候来,难道是来帮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