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那沉甸甸的千金赏赐,林潇的心情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方面,她的“退休基金”指数级暴涨,安全感前所未有的充盈;另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冷宫里那种“无人问津”的理想躺平状态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她叹了口气,对围拢过来的青黛、福安和赵铁柱说道,“同志们,我们的第一阶段目标‘活下去,有点钱’已超额完成。现在进入第二阶段:‘如何在聚光灯下,安全地继续躺平,并实现财富可持续增长’。”
团队成员目光灼灼,自动将“躺平”过滤为“主公的深意”,齐声应道:“但凭公主(殿下)吩咐!”
有了充足的启动资金,林潇的“产业升级”计划迅速展开。
第一项产业是“潇湘书局”。起因是林潇在深宫无聊,为打发时间,凭记忆默写《红楼梦》自娱。被负责整理内务的青黛看到,只读了几回,便惊为天人,捧着稿纸的手都在发抖。
“殿下,此乃传世奇文!若刊印于世,必能名动京城!”青黛激动地说。
林潇想了想,觉得这主意不错。既能传播文化(满足一点精神需求),又能赚钱,还能给自己找个乐子(看读者反应)。她同意了,但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作者署名“潇湘居士”,严格保密真实身份。 二、采用活字印刷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她画了原理图和制作要点给赵铁柱,让他找可靠工匠秘密研制。) 三、装帧设计要精美,走“高端限量”和“平价普及”两条线。
当排版规整、墨香四溢的《红楼梦》第一回册子悄然出现在京城几家最大书铺的柜台上时,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但很快,其精妙的诗词、缠绵的情节、深刻的人性刻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
士林学子争相传阅,闺阁小姐为之垂泪,茶楼酒肆处处都在讨论宝黛钗。“潇湘居士”之名,一夜之间风靡全城。书局门口排队购书的人络绎不绝,日进斗金。
林潇看着青黛呈上的账本,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现金流稳定。下一步,可以开发点周边产品,比如……金陵十二钗的笺纸、扇面什么的。”
她不知道的是,这本“小说”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商业。许多开明派官员和宗室子弟,从中读出了对封建礼教的微妙批判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无形中将“潇湘居士”引为知己。而书局遍布各地的销售网络,也成了青黛收集各地信息、物色人才的天然渠道。一份份“商业简报”下,隐藏的是帝国运行的脉搏。
林潇对御膳房的油腻和单调忍无可忍,决定自力更生。她写下了炒、爆、熘、炸、烹、煎、烧、焖、炖、煮等各种菜系的精华菜谱,以及火锅底料、各式酱料的配方。
“开个饭馆吧,”她对福安说,“名字就叫‘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酒楼一经开业,其前所未有的美味和独特的用餐体验(尤其是那个众人围坐、热气腾腾的“火锅”),迅速征服了京城食客的胃。连锁店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并且实行了林潇提出的“会员制”,根据不同消费等级发放不同材质的卡片,享受优先预定、新品尝鲜等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