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拿着!路上吃!”他喊着,声音被火车的轰鸣盖过一半。

张小满接过袋子,紧紧攥着。火车越来越快,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点,消失在寒冷的空气里。

李毅站在原地,看着空荡荡的铁轨,心里也空了一块。那天,他一个人走回家,天阴沉沉的,好像又要下雪了。他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2 南方的雨,北方的信

张小满走后的头两年,他们还断断续续有些联系。

刚开始是写信。那时候手机还不普及,网络更是稀罕物。信走得慢,从南到北,要一个星期。

张小满的信写得长,絮絮叨叨地说南方的天气。她说南方冬天也下雨,又湿又冷,不像家里的干冷,冷得爽快。她说食堂的菜太甜,吃不惯,想念她妈做的酸菜汆白肉。她说同学们说话像唱歌,她一开始都听不懂。她说学校里有一种树,冬天也不落叶,还开着花,叫不出名字,觉得稀奇。

李毅的回信总是很短。他没啥可写的,无非就是厂里效益还是不好,爸妈身体还行,孙大爷的糖葫芦摊还支着,楼下老王家的狗又生了一窝崽之类的琐碎。他文字笨拙,写不出什么花儿来,最后总是千篇一律地嘱咐:“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吃饭。”

每次收到张小满的信,他能反复看好几遍。透过那些字,他好像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湿润,陌生,充满着她描述的那种“不一样”的生活。他能感觉到张小满在努力适应,在慢慢变化。她的信里,渐渐少了最初的惶惑,多了些新的事物,新的朋友,新的见识。

后来,张小满攒钱买了部二手手机,他们开始发短信。短信比信快,但能说的话更少了。通常是“吃了吗?”“降温了,多穿点。”“期末考试加油。”这种不痛不痒的话。

李毅专科毕业,托关系进了本地一个私人小厂,当技术员。工作不累,但也没啥前途,饿不死也撑不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像钟摆一样,规律而乏味。他身边的发小,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还有几个受不了这里的萧条,也跑去南方打工了。

他妈开始着急,张罗着给他相亲。见了好几个姑娘,有厂里的女工,有商店的售货员。姑娘们都挺好的,实在,会过日子。但李毅总觉得差点什么。具体差什么,他说不上来。就是在一起的时候,没话说,或者说的都是些“今天天气不错”“菜市场豆角涨价了”之类的话。

他会不自觉地把这些姑娘跟张小满比。比什么呢?张小满长得也不是多惊艳,性格也不算活泼。但他就是觉得不一样。跟张小满在一起,哪怕都不说话,就并排坐着,看看天,看看云,他心里也是踏实的,是满的。

有一次相亲,是个小学老师,文文静静的。吃完饭,他送姑娘回家,路过一个卖糖葫芦的小摊。姑娘说:“呀,糖葫芦,好久没吃了。”李毅就给她买了一串。姑娘接过去,咬了一口,山楂籽吐出来,笑着说:“真酸。”

李毅看着她的动作,突然就走了神。他想,要是张小满,只会舔那层糖壳。这个念头冒出来,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意识到,张小满在他心里,占的地方太大了,大到别人都进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