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后来,在安顿的间隙,以及接下来几天的相处中,我断断续续从王阿姨、李叔、李文,以及小雅自己口中,拼凑出了她的故事。

她和李文是在一个摄影论坛上认识的。彼时,小雅还在大同的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生活稳定却仿佛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轨迹。李文则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设计师,性格内向,但专业上很有想法。两人因为对古典建筑摄影的共同爱好结缘,从光圈快门的技巧,聊到云冈石窟的飞天藻井,键盘敲击出的文字和分享的图片,渐渐织成了一张细腻的情感网络。线上交流了快一年,小雅做了一个在家人看来需要些勇气的决定——辞掉工作,来北京。

她先是自己在南城租了个小单间,找了份文创公司的设计工作,靠自己站稳了脚跟。和李文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感情在现实的相处中愈发笃定。直到半年前,王阿姨和李叔觉得这姑娘踏实、有灵气,不是那种浮躁的性子,真心喜欢她,便提议让小雅搬过来住,一方面省下租房的开销,年轻人也能多些积蓄,另一方面,家里也热闹些。于是,小雅就住了进来,成了这个共享空间里的一员。

(二)

最初的几天,我们的生活像几条缓缓流淌的溪流,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偶尔在公共区域交汇,泛起小小的涟漪。我早出晚归,适应新工作带来的挑战;她似乎也很忙,偶尔在厨房碰见,也是匆匆打个照面,留下一个明亮的笑容。

真正的熟络,始于一个周六的午后。我抱着刚洗好的衣服去阳台晾晒,看见小雅正坐在客厅的落地窗边,支着画板,对着窗外稀疏的树影写生。阳光透过玻璃,在她身上勾勒出柔和的光晕。她画得很专注,甚至没有察觉到我的靠近。

我轻轻走过去,没有打扰她。画板上,是用水彩渲染的窗外景色,色彩明净而温暖,笔触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将平凡的场景描绘得充满了诗意。

“画得真好。”我忍不住轻声赞叹。

她吓了一跳,回过头看到是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哎呀,瞎画着玩呢。我以前学设计的,手生了,练练笔。”

“真的很棒,颜色特别舒服。”我在她旁边的垫子上坐下,“你平时都喜欢画什么?”

“什么都画点。风景,静物,有时候也画点小漫画。”她放下画笔,眼睛亮晶晶的,“我们大同的古建筑特别多,以前有空就喜欢去写生,可惜来北京后,忙忙碌碌的,这爱好都快搁置了。”

“北京古建筑也多啊,故宫、颐和园……”

“是啊,所以最近又捡起来了,让李文周末带我出去转转。”她笑起来,“你呢?嘉怡,你有什么爱好?”

我们就这样,在周末午后的阳光里,从画画聊到读书,从电影聊到音乐,发现彼此竟有不少共同的兴趣点。她性格里的那种直率和热情,像阳光一样,很容易就驱散了初识的拘谨。

又到了一个周末的清晨,我被厨房里传来的一阵有节奏的、略显生涩的敲击声唤醒。看看时间,还早。带着点好奇,我走出房间。

厨房里,小雅正对着一个面团和一堆食材“奋战”。她系着一条干净的格子围裙,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脸颊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红。案板上,是切得大小不一的土豆丁、豆腐干和肉末,旁边还放着一盆看起来已经发好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