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赵钰虽未被处置,但经此一事,他在朝中的名声一落千丈,不少原本依附他的大臣都开始动摇。赵珩则借着皇帝的信任,暗中积蓄力量,将一些忠于自己的人安插到了关键岗位。
后宫之中,沈清辞的地位愈发稳固。她依旧保持着低调,每日除了探望皇帝,便是与画春、赵答应等人分析局势。苏氏感念沈清辞的救命之恩,也时常将自己打探到的消息告知她,虽多是些后宫琐事,却也偶尔能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线索。
这日,苏氏悄悄来报,说二皇子近期频频与被打入冷宫的皇后暗中联系,似乎在密谋着什么。沈清辞心中一紧,皇后虽被废,但她娘家在朝中仍有势力,若是与二皇子联手,后果不堪设想。
“你是如何得知的?”沈清辞问道。
苏氏道:“我在冷宫附近有个相熟的小太监,是他告诉我的。说二皇子每次去冷宫,都会带一个贴身侍卫,两人在冷宫门口说了几句话便走,形迹十分可疑。”
沈清辞沉思片刻,道:“此事事关重大,你切勿声张,我会想办法查明。”
送走苏氏后,沈清辞立刻让人将消息告知赵珩。赵珩收到消息后,不敢怠慢,立刻派人监视冷宫和二皇子府的动向。
几日后,监视的人回报,说二皇子的贴身侍卫曾去过大将军府。大将军是皇后的兄长,手握兵权,若是他支持二皇子,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珩连夜进宫,将此事告知皇帝。皇帝听后,脸色铁青,他没想到皇后和赵钰竟如此不知悔改。
“父皇,不能再等了,”赵珩沉声道,“大将军手握兵权,若是他与二弟联手发动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你说得对。明日早朝,朕便削去大将军的兵权,将他调任闲职。同时,加强宫中守卫,防止他们狗急跳墙。”
赵珩领命而去。沈清辞得知皇帝的决定后,心中稍安,却总觉得事情不会如此顺利。
果不其然,次日早朝,皇帝刚提出要削去大将军的兵权,大将军便当场反驳,说自己忠心耿耿,绝无反意,还说皇帝是受了奸人蛊惑。朝中一些与大将军交好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之上顿时乱作一团。
皇帝气得浑身发抖,却也无可奈何。大将军在军中威望甚高,若是强行削权,恐怕会引起兵变。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报,说边关告急,匈奴大举入侵,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众人皆是一惊,皇帝更是眼前一黑,险些栽倒在龙椅上。他知道,这定然是二皇子和大将军的阴谋,他们故意勾结匈奴,制造边患,好趁机掌控兵权。
“父皇,儿臣愿领兵出征,平定边患!”二皇子赵钰上前一步,义正言辞地说道。
皇帝看着他,眼中满是失望和愤怒,却又不得不承认,此时除了赵钰,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赵珩看出了皇帝的犹豫,上前道:“父皇,儿臣也愿前往!”
赵钰立刻道:“七弟从未带过兵,如何能担此重任?还是让儿臣去吧!”
两人争执不下,皇帝一时难以决断。沈清辞得知消息后,心中焦急万分,她知道,无论谁领兵出征,这场风波都不会轻易平息。而她们这些身处后宫的人,也必将被卷入这场更大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