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是我唯一一张单人照,送给你。”他郑重地说,“等我打个报告,向组织说明情况。”

照片上,年轻的陈明远穿着白衬衫,站在校园里,笑得青涩。

晓梅小心接过,贴在心口:“好。”

婚期定在劳动节。没有盛大仪式,只是在厂工会办了登记,在宿舍区分了间小小的屋子作新房。

厂里照顾陈明远是技术骨干,特批了十二平米单独房间。晓梅用攒下的布票扯了红布,做了对枕套;陈明远用废旧零件焊了个简易台灯,灯罩是他亲手打磨的铁皮,上面刻着两人名字的缩写。

婚礼当晚,几个要好的工友来闹洞房,吃了花生瓜子,说了吉祥话便识趣地散去。

屋里只剩他们二人时,陈明远从床底下拖出他的帆布包,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油纸包。

“给你留的,一直没舍得吃。”

晓梅打开油纸,里面是几块已经有些融化的水果糖,五彩斑斓的糖纸黏在一起。

“哪来的?”她惊讶地问。这年头,糖果是稀罕物。

“我毕业离校时,老师送的。一直留着,想等到特别的日子。”陈明远剥开一颗粉色的,递到她嘴边,“尝尝。”

甜味在舌尖化开,晓梅眯起眼:“真甜。”

“以后日子会更好的,”陈明远握住她的手,“国家会好起来,我们也会。”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充实。陈明远继续他的技术改良,晓梅成了车间生产标兵。每到休息日,陈明远总会变着法子给晓梅惊喜——有时是一朵野花,有时是他用废料做的小玩意儿,最多的是他手绘的图纸,上面不仅有零件构造,还有他俩的卡通形象。

一九六三年冬,晓梅怀孕了。妊娠反应严重,吃不下食堂的粗粮。陈明远急得团团转,最后不知从哪弄来个小煤炉,每天下工后在宿舍外支起来,给晓梅煮小米粥。

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夜里,他裹着棉大衣,借着走廊灯光一边看书一边照看炉火。晓梅劝他回屋,他总说:“马上好,再看一页。”

次年夏天,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取名陈念梅,取“念着晓梅”之意。

孩子满月那天,陈明远又掏出他那神奇的帆布包,这次拿出的是块红布包着的东西。

“送给你的。”

晓梅打开,是一本手工装订的画册。每一页都是铅笔绘制的他们生活的点滴:初次相见在女工宿舍门口、一起改造纺车、雨中共伞、简陋的婚礼、她怀孕时在灯下缝小衣服......

最后一页,是三个人的剪影,下面有一行小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晓梅眼眶湿润,轻轻靠在他肩头:“明远,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窗外,纺织厂的喇叭正播放着激昂的工人进行曲,而在他们小小的家中,却弥漫着淡淡的、甜丝丝的幸福气息。

陈明远搂紧妻子,看着摇篮中熟睡的女儿,轻声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有你在的地方,就是蜜糖。”

念梅出生后的第二年,纺织厂迎来了建厂以来最艰巨的生产任务——为援外项目赶制十万米特种布料。全厂上下都绷紧了弦,车间里机器日夜不停,工人们三班倒。

晓梅刚结束产假复工,就被任命为“女子突击队”队长。她心疼丈夫技术攻关辛苦,又放不下嗷嗷待哺的女儿,整个人肉眼可见地消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