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尘缘起

我一直觉得,人这辈子走什么路,冥冥中或许真有定数。直到现在,当我坐在自己这间位于老城区一隅的工作室里,看着窗外梧桐叶落,手中朱砂笔在黄表纸上游走时,仍会恍惚想起七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

那时我二十二岁,建筑系大四,正为毕业设计焦头烂额。我的选题是"传统建筑空间中的生态智慧研究",需要实地考察一些古建筑。在图书馆泡了几天后,我把目标锁定在了邻市一座几乎被遗忘的道观——清风观。资料显示它始建于明末,虽规模不大,但布局精巧,尤其是其排水系统和自然通风的设计,颇有些意思。

更重要的是,它足够偏僻,想必没什么香火,正好图个清静。

坐了三个小时大巴,又转了趟摇摇晃晃的乡村公交,最后沿着一条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我才在暮色四合时,看到了半山腰上那片灰瓦飞檐。

比我想象的还要破败。

山门歪斜,漆皮剥落,"清风观"三个字勉强可辨。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杂草丛生,几乎没过膝盖。正殿的屋角结着蛛网,几尊神像蒙着厚厚的灰尘,彩绘斑驳,但神态依然肃穆,在昏黄的光线中静默地俯视着我。

"有人吗?"我喊了一声,声音在空荡的院子里回荡。

等了片刻,正当我怀疑这里是否已经彻底荒废时,一个低沉沙哑的声音从殿后传来:"谁啊?"

随着脚步声,一位老者走了出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藏蓝色道袍,身形清瘦,须发皆白,但脸色红润,眼神清亮得不像老人,看过来时,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人心。我连忙说明来意,想借住几天,完成测绘和调研。

老道士打量了我几眼,目光在我背包里的速写本和测量工具上停留片刻,淡淡地说:"观里简陋,没空房。偏殿旁边有间放杂物的屋子,你要是不嫌弃,可以收拾出来住。一天二十块,管早晚两顿斋饭。"

这条件实在算不上好,但天色已晚,下山不便,我也只好答应下来。"谢谢您,观主怎么称呼?"

"姓陈。"他言简意赅,转身引路,"跟我来。"

那间杂物室堆满了破旧的经卷和农具,灰尘扑面。我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勉强清理出一块能打地铺的空间。陈观主抱来一床略显潮湿但还算干净的旧棉被,又给我指了井水的位置。

当晚,我啃着自带的干粮,就着井水算是解决了晚餐。山里的夜格外寂静,只有风吹过松林的呜咽声和不知名虫子的鸣叫。躺在硬邦邦的地铺上,我望着窗外疏朗的星空,心里有些打鼓:这毕业设计,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第二章 观中日常

第二天清晨,我是被一阵极有韵律的声响唤醒的。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看到陈观主正在院子里打拳。动作很慢,如行云流水,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感,仿佛在与周遭的空气互动。晨曦透过古树的枝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一刻,他整个人似乎与这山、这观、这晨光融为了一体。

我不好打扰,便自行开始工作。拿出卷尺、速写本,从山门开始,仔细测量、记录、绘制草图。清风观确实不大,仅有三进院落,但布局巧妙,依山就势,回廊连接各处建筑,雨天几乎不用打伞就能走遍全观。我沉浸在工作中,直到陈观主练完拳,招呼我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