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光镜(或用手机屏幕代替,白天能反射阳光发求救信号,比大喊更省力)。
• 4. 庇护所相关:
◦ 应急保温毯(银色,折叠后只有手掌大,能反射体温,防失温,也能当遮阳棚、防雨布);
◦ 轻便防水布(1.5m×2m,重量不到100g,搭庇护所的“屋顶”很实用)。
• 5. 急救相关:
◦ 迷你急救包(提前装好:10片创可贴、1卷纱布、2片消毒棉片、1小瓶碘伏、1把镊子、2片止痛药,用防水袋装好);
◦ 防蚊液(尤其是在森林、湿地,蚊虫不仅会叮咬,还可能传播疾病)。
• 6. 其他辅助:
◦ 哨子(挂在脖子上,三短三长三短是“国际求救信号”,声音传播远,比喊节省体力);
◦ 小笔记本和铅笔(记录时间、路线、身体状况,比如“今天喝了多少水”“哪里发现水源”,避免失忆);
◦ 能量棒(3-5根,高糖、高蛋白,能快速补充体力,应急时当食物)。
注意:这些物品要“固定位置”,比如打火机放在左侧口袋,哨子挂脖子,避免需要时翻半天找不到。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遍,确保滤水器没过期、打火机有气、急救包没少东西。
第二章 核心生存技能一:水——3天不喝水就会危及生命
人体70%是水,在野外,缺水比缺食物更致命:常温下,一个人不喝水只能活3天,要是在沙漠、高温环境下,1天就可能脱水昏迷。所以“找水、净水”是野外求生的第一步,必须优先解决。
第一节 怎么找水:跟着“自然信号”走
很多人以为“只有河流、湖泊才有水”,其实野外有很多“隐藏水源”,只要学会观察自然信号,就能找到水。
1. 从地形找水:“低、湿、凹”的地方优先
• 山谷底部、山脚低洼处:水往低处流,这些地方容易积水,即使表面没水,挖10-20cm深的坑,可能会有地下水渗出;
• 岩石缝隙:尤其是在有青苔的岩石下,青苔需要水分,缝隙里可能藏着少量积水,用水壶接或者用海绵(如果有)吸出来;
• 干涸的河床:在河床中间挖坑,尤其是有杂草、芦苇生长的地方,地下水位较浅,大概率能挖出地下水。
2. 从植物找水:“茂盛、多汁”的植物有线索
• 看植被:如果一片区域的植物(比如灌木、野草)比周围更茂密,说明地下有水,可以在这些植物旁边挖坑;
• 找“储水植物”:有些植物本身能储存水分,比如仙人掌(切开茎部,里面的汁液可以喝,但要注意:仙人掌的刺有毒,处理时用工具刀,避免扎手;大戟科的“假仙人掌”汁液有毒,不能喝,区分方法是看汁液——无毒的仙人掌汁液是透明的,假仙人掌是乳白色的)、野香蕉(果实成熟后,果肉里的水分很多);
• 收集露水:早上太阳没出来前,用毛巾、衣物擦拭树叶、草叶上的露水,然后拧到水壶里,这是最安全的“天然水源”,尤其适合干旱地区。
3. 从动物找水:跟着“活物”走
• 鸟类:如果看到鸟类频繁低空飞行、或者在某个地方停留,说明附近有水;
• 昆虫:蚂蚁窝、蜜蜂巢通常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顺着蚂蚁爬的方向找,可能找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