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搭建燃料堆:先把引火物放在中间,捏成蓬松的一团;再把细燃料围绕引火物摆成“圆锥形”(像金字塔一样,下面宽,上面窄),细燃料之间留一点缝隙,让空气流通;最后把粗燃料放在细燃料的外面,暂时不点燃,等细燃料烧旺后再添加。
3. 点燃引火物:用打火机或燧石棒点燃引火物,点燃后不要马上碰,等引火物烧出明火,再轻轻往里面加细燃料(一次加2-3根,不要加太多,避免压灭火焰)。
4. 维持火势:当细燃料烧旺后(火焰高度超过10cm),再慢慢添加粗燃料,添加时要“架起来”(比如把粗木头搭成“井”字形),让木头之间有空气,火焰能烧到木头的底部,避免木头压在一起,火被闷灭。
安全原则:
• 生火时,身边一定要有“灭火物”(比如水、湿衣服、沙子),万一火失控,能及时扑灭;
• 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火彻底熄灭:用土或水把火埋住,用棍子翻一下,确保没有火星,再用手摸一下,感觉不烫才算安全;
• 不要在有易燃物的地方(比如干草堆、帐篷旁边)生火,尤其是风大的时候,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第四章 核心生存技能三:庇护所——防风雨、防失温的“临时家”
庇护所的作用是“保护身体免受自然伤害”:比如下雨时挡雨、太阳大时遮阳、晚上防失温、避开野兽蚊虫。即使在夏天,晚上野外温度可能降到10℃以下,没有庇护所,人很容易因“失温”(体温低于35℃)昏迷——失温的初期症状是打哆嗦、手脚僵硬,如果不及时保暖,1-2小时就会危及生命。
搭建庇护所的核心原则是“因地制宜、快速搭建”——不要追求“豪华”,能满足“挡风雨、保暖”即可,通常30分钟内就能搭好。以下是4种最常见的野外环境(森林、沙漠、雪地、海边)的庇护所搭建方法,简单易操作。
第一节 森林庇护所:斜顶棚(最易搭建,适合多数情况)
森林里有大量树枝、树叶,是搭建庇护所的“天然材料”,斜顶棚(Lean-to)是最实用的款式,能挡雨、遮阳,还能靠近火堆取暖。
搭建步骤:
1. 选位置:找两棵距离2-3米的树(树干直径10cm以上,能承受重量),或者在地上插两根1.5米高的木棍当“支架”,支架之间的距离2米左右;
2. 搭主梁:找一根直径5cm、长3米的粗树枝,两端分别架在两棵树(或支架)上,高度1.2米左右(人能弯腰进去),这是庇护所的“主梁”;
3. 铺斜顶:从主梁的一侧往下铺树枝(树枝的一端靠在主梁上,另一端搭在地上),树枝之间要“重叠”(像瓦片一样,上面的树枝压在下面树枝的1/2处),避免雨水从缝隙漏进来;铺完树枝后,再在树枝上铺一层树叶、干草,厚度10-15cm,越厚越保暖、防雨;
4. 铺地面:在庇护所里面的地面上,铺一层干草、树叶或松针,厚度5-10cm,相当于“床垫”,避免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减少热量流失;
5. 加挡风墙:如果风大,在庇护所的“开口处”(没有铺树枝的一侧)用树枝、石头搭一道“挡风墙”,高度1米左右,挡住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