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孤影入林

沈砚之背着半旧的书箧站在青石巷口时,檐角的雨珠正顺着黛瓦滚落成线。他抬头望了眼巷尾那座爬满薜荔的宅院,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已生了绿锈,叩上去时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极了他此刻沉在心底的心事。

三天前,他还在江南贡院的号舍里挥毫泼墨,砚台里的墨汁混着汗水晕开,写尽“致君尧舜上”的少年意气。可放榜那日,红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里,终究没有“沈砚之”三个字。同乡的学子拍着他的肩说“明年再来”,他却只觉得喉头发紧——家中早已为他凑齐三次科考的盘缠,老父的咳嗽声隔着三千里路,仿佛还在耳边打转。

“吱呀”一声,门开了条缝。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探出头,眉眼弯弯如新月:“先生是来寻我家先生的?”

沈砚之攥紧了书箧的背带,温声应道:“在下沈砚之,久闻苏墨先生才名,特来拜谒。”

小姑娘蹦蹦跳跳地往里跑,清脆的声音在庭院里回荡:“先生!有位沈相公找您!”

庭院不大,却打理得雅致。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旁种着几竿翠竹,雨打竹叶簌簌作响,墙角的兰草开得正盛,暗香浮动。正屋的竹帘被人掀开,走出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男子,面容清癯,双目如潭,正是苏墨。

“沈相公远道而来,可是为了科考之事?”苏墨请他入座,亲手斟了杯热茶。茶汤清澈,飘着几片嫩绿的茶叶,热气氤氲中,沈砚之紧绷的肩背竟松了些。

他点点头,声音有些发涩:“先生慧眼。晚辈三考未中,如今前路茫茫,不知该往何处去。”

苏墨指尖摩挲着杯沿,目光落在窗外的雨帘上:“世人都道科举是通天路,可这条路,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你看那竹,生在石缝中亦能挺拔,生在庭院里也可婆娑,关键不在环境,而在本心。”

沈砚之怔了怔。他自幼苦读,眼里只有“金榜题名”四个字,从未想过“本心”二字。苏墨见他沉默,又道:“我观你眉宇间有书卷气,却也藏着几分山野意。若不嫌弃,可在此住下,平日里帮我抄抄书,闲暇时看看这山中月色,或许能寻到答案。”

雨还在下,沈砚之望着苏墨温和的眼神,忽然觉得心中的巨石落了地。他起身拱手,深深一揖:“多谢先生收留,晚辈感激不尽。”

第二章 山月为邻

沈砚之在苏家住下的第三日,雨停了。清晨,他被窗外的鸟鸣唤醒,推开门便见朝霞满天,远山如黛,云雾缭绕在山腰,像系了条白色的丝带。

苏墨早已在庭院里练剑,剑光如练,衣袂翻飞。沈砚之站在廊下看着,只觉得那剑招没有章法,却又浑然天成,仿佛与山水融为一体。待苏墨收剑,额角沁出薄汗,他递上帕子,忍不住问道:“先生的剑,为何与寻常剑法不同?”

苏墨接过帕子擦了擦汗,笑道:“我这不是剑法,是‘观山式’。看山是山,剑便是山;看水是水,剑便是水。你读书,不也该如此?”

沈砚之若有所思。从前他读书,只想着背熟圣贤之言,却从未细细品味字句间的意趣。如今坐在窗边抄书,指尖拂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竟真的能想象出陶渊明站在东篱下的模样,连带着笔尖的墨都变得轻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