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今夜唱神戏,请闭眼。

陈砚的家族有一个古怪传统: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全族人都要回到山西老宅,闭门不出。

今年,恰逢他大四民俗学课题研究,他决定偷偷记录这夜的真相。

当晚,老宅所有门窗被从外钉死,祠堂响起无人认领的唱戏声。

手机灯光扫过,陈砚在戏台镜子里看到身后站满了直勾盯着他的“家人”。

而身边的堂妹低声说:“哥,镜子里……怎么多了一个‘你’?”

他猛然回头,身后空无一人,再看向镜子,那个“他”正对着自己诡异地微笑。

农历七月十五,鬼门开。

这个日子像一道冰冷的铁箍,每年都会准时勒进陈砚的生活。他是省城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理性与考证是他的武器,但面对家族这个绵延了不知多少代、不容置疑的传统,他的武器显得如此苍白——每年今夜,所有散落在外的族人,都必须回到位于晋东南深处那座古老村庄的老宅,紧闭门户,不得外出,直至次日天明。

以前,陈砚只是顺从。但今年不同。毕业在即,他的毕业论文选题卡壳,导师那句“民俗学不是故纸堆里的学问,要敢于触碰活着的、甚至是不为人知的现场”点醒了他。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忤逆的念头破土而出:为什么不将这次家族的神秘守夜,作为一次绝佳的田野调查?记录它,破解它,或许就能揭开这个延续百年传统的真相,哪怕真相背后是家族不愿示人的隐秘。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如藤蔓般疯长。他提前一周就跟导师通了气,得到谨慎的鼓励和“安全第一”的再三叮嘱。然后,他带着一种混合着负罪感与兴奋的心情,踏上了返乡的列车。行李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静静躺着一支高灵敏度录音笔,一只带夜视功能的便携摄像机,还有一只电量满格的充电宝。它们是他闯入迷雾的底气。

列车窗外,北方的田野在夏末的蒸腾暑气中显得有些委顿。越接近目的地,山峦的轮廓越发陡峭狰狞,村庄像被随意丢弃的棋子,散落在黄土沟壑之间。陈家的老宅,就在最深的那条山坳里,背靠着黑黢黢的山林,仿佛与世隔绝。

到家的气氛比往年更显凝滞。大伯陈守德,如今的族长,一张脸总是绷得像块风干的枣木,见到陈砚,只是从喉咙里嗯了一声,深陷的眼窝里目光锐利地扫过他鼓囊囊的背包。三叔公蜷缩在堂屋的太师椅里,像是睡着了,布满老年斑的手却无意识地捻着一串油光发亮的念珠。几个堂兄弟姊妹也都回来了,聚在厢房里,说话声压得极低,眼神飘忽,尽量避免着彼此的对视。就连一向活泼的堂妹陈婉,今年也异常安静,只是在他进门时,飞快地抬眼看了一下,那眼神里藏着一种陈砚读不懂的东西,像是恐惧,又像是……怜悯?

宅子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巨大,陈旧,弥漫着木头腐朽和香火混合的气味。几进院落,青砖墁地,飞檐斗拱虽已斑驳,仍能窥见昔日的讲究。只是平日里,总有几个房间透着人气,如今,所有朝外的窗户都提前被厚重的木板加固过,像是严阵以待,抵御着什么无形的东西。

晚饭吃得异常沉默,只有碗筷碰撞的细微声响。饭后,大伯陈守德站在堂屋中央,目光扫过齐聚的二十多口族人,声音干涩地重复着那条古老的训诫:“规矩,都记住了。天黑之后,各自回房,闩好门。无论听到什么动静,都不准出来!不准点灯!更不准靠近祠堂!”他的目光尤其在几个年轻晚辈脸上停顿了一下,包括陈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