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电梯门打开,地面的阳光涌了进来,带着山林间的湿润气息。建锋率先走出去,回头朝她伸出手:“正式认识一下,我是建锋,专门研究中微子振荡理论。”

肖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那一刻,她仿佛看见无数无形的粒子正穿过他们的手掌,在空气中留下看不见的振荡轨迹。

“肖,实验物理,主攻中微子探测。”

远处的食堂传来餐具碰撞的清脆声响,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跳动的光斑。建锋的笑容在光影里格外清晰,肖忽然觉得,或许父亲说得对,有些轨迹,真的是注定的。

第二章 数据里的重逢信号

建锋在实验中心的临时办公室安顿下来,就在肖的隔壁。两张办公桌隔着一道玻璃墙,抬头就能看见彼此伏案工作的身影。理论与实验的碰撞在日常交流中不断发生,有时是建锋拿着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敲门,质疑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有时是肖抱着厚重的探测器日志,指出理论模型与实际观测的偏差。

“你看这里,”肖把笔记本摊在建锋桌上,指着其中一行数据,“上周三凌晨三点十七分,探测器捕捉到一组异常的反中微子信号,能量峰值比常规反应堆中微子高了20%。根据你的模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应该低于万分之一。”

建锋俯身盯着数据曲线,手指在桌面上模拟着振荡轨迹:“会不会是太阳中微子的干扰?这个时间段太阳中微子的通量确实会出现波动。”

“排除了。”肖递过另一张分析报告,“我们对比了超级神冈的同期数据,太阳中微子的振荡相位与这个信号完全不符。而且它的传播方向是固定的,来自东北方向,既不是台山也不是阳江核电站。”

建锋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拿出计算器快速敲击着,屏幕上跳出一串复杂的概率值。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地下实验室的灯光却依旧明亮,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有个大胆的猜测,”建锋突然开口,眼神里带着兴奋,“会不会是地质中微子的异常辐射?江门地区的花岗岩层里,铀和钍的衰变会产生自然中微子,但能量通常很低。除非……”

“除非地下有异常的放射性物质富集。”肖接话道,她立刻拿起电话,“我联系地质所的朋友,调取这一区域的深层地质数据。”

挂了电话,肖才发现建锋正看着自己笑。“怎么了?”她有些疑惑地摸了摸脸颊。

“没什么,”建锋摇摇头,把草稿纸推到她面前,“只是觉得,和你讨论问题效率特别高。以前和其他实验物理学家对接,光是解释模型假设就要花半天时间。”

肖的耳尖微微发烫,赶紧低头整理数据:“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中微子的理解在同一个频道上。就像电子中微子和μ中微子,虽然味态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中微子家族的成员。”

建锋看着她泛红的耳尖,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他想起刚到实验中心那天,小林偷偷告诉他,肖研究员是这里出了名的“冰山美人”,专注实验到不近人情,没想到在专业领域里如此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