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质数据第二天一早就传了过来。建锋和肖对着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在东北方向三十公里处发现了一个异常区域——那里存在一个天然的铀矿脉,且近期有轻微的地质活动,可能导致了中微子通量的异常升高。

“需要去现场采样吗?”肖盯着模型上的红点问。

“必须去。”建锋点头,“只有拿到样本,才能确定中微子信号的来源是否与矿脉活动相关。而且这可能是研究地质中微子振荡的绝佳案例。”

两天后,他们带着采样设备驱车前往那个铀矿脉所在地。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两旁的竹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建锋握着方向盘,偶尔和肖聊起沿途的风景,更多时候则是沉默地欣赏着窗外的景色。

“你以前经常野外考察吗?”肖突然问道。

建锋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读博的时候跟着导师跑过不少地方,从大亚湾的核电站到青海的宇宙线观测站。不过像这样的铀矿脉还是第一次来。”他转头看了肖一眼,“你呢?一直待在实验室里?”

“嗯。”肖的声音低了些,“我父亲以前是地质物理学家,经常去野外考察。他失踪后,我就不太喜欢出门了。”

车内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建锋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轻声说:“抱歉,提起你的伤心事了。”

“没关系。”肖摇摇头,望向窗外,“他失踪前,正在研究中微子与地质活动的关联。这也是我后来转行做中微子实验的原因。”她从包里拿出一个磨损的笔记本,正是父亲留下的那本,“你看,他画的振荡曲线,和我们现在用的模型很像。”

建锋放慢车速,仔细看着笔记本上的曲线。那些手绘的线条虽然有些粗糙,却精准地捕捉到了中微子振荡的核心特征。“你父亲很厉害,”他由衷地赞叹,“那时候能有这样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同期的很多学者。”

车子在山脚下停了下来,剩下的路需要徒步攀登。建锋背起沉重的采样设备,自然地接过肖手里的背包:“我来拿吧,挺沉的。”

肖没有推辞,跟在他身后往山上走。山路崎岖,建锋时不时回头提醒她注意脚下,遇到陡峭的地方还会伸出手拉她一把。掌心传来的温度让肖有些恍惚,仿佛父亲还在的时候,也是这样牵着她的手走过山间小路。

采样过程很顺利。建锋负责测量辐射强度,肖则记录数据,两人配合默契,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工作。下山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建锋脱下冲锋衣披在肖身上,自己则穿着单薄的T恤在雨中前行。

“这样你会感冒的。”肖想把衣服还给他。

“没事,我身体好。”建锋笑着躲开,“实验数据更重要,要是你生病了,谁来分析那些中微子信号?”

回到实验中心,两人立刻投入到样本分析中。建锋负责建立地质中微子的振荡模型,肖则通过探测器的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三天后,他们共同完成了一篇论文,提出了利用中微子振荡监测地质活动的新方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