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需要接触原件。需要‘阅读’现场,尤其是……死者。”

陈静愣住了。接触死者?这要求听起来有些瘆人,但也合情合理,如果他的“阅读”能力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神奇。

“死者目前在市局法医中心。但现场还保护着,”陈静当机立断,“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先去现场。”

沈墨言点了点头,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好奇,也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专注。

“这个凶手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高度逻辑化和对经典进行解构的倾向,”

“这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我接受你的委托。”

林教授的书房外拉起了警戒线。

陈静带着沈墨言穿过封锁带,走进这个凝固的犯罪现场。

沈墨言在门口停顿了一下,他摘下了降噪耳机,但没有摘下手套。他的目光像扫描仪一样,缓缓掠过整个房间。

书架的位置、书籍的排列、家具的布局、光线投射的角度……无数细节被他摄入眼中,在脑中进行高速的建模运算。

“书架的第三排,哲学史分类区域,有三本书的书脊颜色与相邻书籍存在微小色差,近期被移动过。”

他忽然开口,声音平稳。

“书桌左侧的笔筒,一支钢笔的笔帽没有完全套紧,与死者追求整洁的习惯不符。窗台边缘的灰尘分布,在一点五厘米宽度处存在间断,疑似有细绳状物体曾被放置其上。”

陈静示意旁边的警员记录。

这些细节,在之前的勘查中都被忽略了。

沈墨言走到书桌前,目光落在摊开的《理想国》和那个血画的“→”符号上。

他俯下身,仔细观察,但没有触碰。

“‘洞穴隐喻’,指向表象与真实的割裂。这个‘蕴含’符号,在逻辑学中表示‘如果…那么…’。”

他像是在自言自语。

“它在暗示,从‘洞穴’到‘光明’的过程,蕴含着某种必然结果。或者,凶手的行为,是某种前提逻辑推导出的必然。”

最后,他走向已经被移开但用白线标记出位置的死者座椅旁。

法医已经初步处理过尸体,但为了沈墨言的“阅读”,尸体尚未运走,只是盖上了白布。

“我需要接触死者的手部皮肤。”

沈墨言对陈静说,语气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在请求查阅一本书。

陈静深吸一口气,示意法医协助。

白布被掀开一角,露出了林教授苍白僵硬的手。

沈墨言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用戴着手套的指尖,轻轻触碰了死者的手背。

那一刻,陈静似乎看到沈墨言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动了一下。

他闭上了眼睛,长长的睫毛在苍白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修复室里那种绝对的平静从他身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专注下的内在张力。

庞大无序的信息流,正沿着他的指尖,汹涌地涌入他的意识。

他不是在“感受”死亡,而是在“解析”它。

皮肤细胞的脱水程度。

肌肉纤维因僵直而产生的生物电变化。

血液中残留的异常化学分子式……

这些冰冷的数据在他脑中飞速碰撞重组,汇集成一篇结构严谨的报告:

死因模型:神经性毒剂,作用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导致呼吸肌麻痹。成分复杂,含有人工合成痕迹,非天然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