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他看着她用纤长却稳定的手,拿着特制的竹签和软毛刷,一点点剥离古籍残页上的霉斑和污垢;

看着她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天文软件,逆向推演一张残缺星图的本初子午线和投影误差;看着她对着X光片,分析一枚出土青铜箭镞的内部铸造缺陷和锈蚀情况。

她的话依然很少,大部分时间,工作室里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以及工具接触器物时发出的细微声响。

但每当陆星河提出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比较专业的问题,或者当她攻克某个技术难点时,她的话会不自觉地多起来。

她会指着显微镜下的纸张纤维,解释不同朝代造纸工艺的差异如何影响修复方案;

会对着电脑屏幕上模拟的星空,讲解岁差现象如何导致古今星图坐标的偏移;

会分析那枚青铜箭镞的合金成分,推断其产地和所属年代的文化特征。

每当这时,她那双平日里总是平静无波的眼睛里,会闪烁出比任何无人机灯光、比任何命名星辰都更加耀眼、更加纯粹的光芒。

那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是对破解谜题、连接古今的纯粹沉醉。

陆星河静静地听着,看着。

他发现自己笔下那些曾经飘在云端、华丽却空洞的宇宙、文明和爱恨情仇,开始被注入一种沉甸甸的、真实的质感。

他不再轻易地写下“她的眼眸如同倒映的银河”这样的句子,因为他亲眼见过林墨透过高倍目镜观察一块陨石切片时,那眼神比银河更深邃,更复杂,也更吸引人。

他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不再是浪漫的灵感碎片,而是“纸张纤维的鉴别特征”、“青铜器锈蚀的化学原理”、“岁差对星图的影响周期”……

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在他眼中渐渐变成了构建新故事宇宙的、最坚实的砖石。

一天晚上,工作室里又只剩下他们两人。林墨在修复一幅极为珍贵的明代绢本星图,到了最关键的颜色固着阶段。

一种罕见的矿物颜料——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研磨而成的“佛头青”,对环境的温湿度极其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色差或脱落。

林墨全神贯注,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陆星河没像往常一样在旁边看书或记录,而是默默地守在一旁,根据她的眼神和简短的指令,帮她精准地调整着旁边的加湿器和温控设备,适时地递上需要的刷子、喷壶或垫纸。

他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用行动表示着他的支持和陪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绷而和谐的静谧。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