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冷眼看着赵二狗,眼神像刀子:“再不滚,下一刀就不是砍门框了。”
赵二狗吓得酒醒了一半,看着那把能轻易砍进木头的镰刀,再看看廖佳旖那不要命的眼神,两腿一软,连滚爬地跑了。
从此,廖佳旖“悍妇”的名声传遍了全村,再也没人敢轻易上门骚扰。
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水稻上。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每一步都做得井井有条。她的三亩水稻长势喜人,稻穗抽得比别家早,也比别家更饱满。
但村民们依旧固执地认为这只是看着好看,中看不中用。
他们都在等着看廖佳旖的笑话,等着秋收时,她对着空瘪的稻穗欲哭无泪的模样。
4.
秋收时节,金风送爽。
下溪村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然而,这份喜悦中,夹杂着一丝幸灾乐祸的期待——所有人都想看看廖佳旖那三亩“怪稻”到底能收出个什么名堂。
当廖佳旖开始收割时,几乎半个村子的人都放下手里的活,围了过来。
古老汉和张兰花也来了,他们站在人群后面,准备随时嘲讽几句。
“看吧,那稻穗虽然看着大,指不定里面都是空的。”
“就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然而,当廖佳旖割下第一把稻穗,在手里揉搓开,饱满得快要炸开的金黄谷粒滚落在掌心时,所有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这……这谷子是满的!”一个离得近的村民失声叫道。
“怎么可能!每一粒都这么饱满!”
人们不信邪,纷纷凑上前去。只见那稻田里,每一株水稻都像个壮汉,挺着沉甸甸的“肚子”,压得稻秆都弯下了腰。随手抓一把,都是颗粒归仓,几乎没有空壳。
这下,全村都炸了锅。
廖佳旖不理会众人的震惊,专心收割、脱粒、晾晒。最后过秤的时候,村长亲自来监督。
当秤杆高高翘起,村长颤抖着声音报出数字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亩产……一千二百斤!”
一千二百斤!
这个数字像一颗炸雷,在下溪村炸响。要知道,村里最好的田,风调雨顺的年头,亩产也就四百斤顶天了。
廖佳旖的产量,足足是他们的三倍!
古老汉和张兰花夫妇俩,脸色由红转白,由白转青,最后变成了死灰色。他们看着那堆成小山一样的谷堆,肠子都悔青了。要是没分家,这些……这些就都是他们古家的啊!
村民们看廖佳旖的眼神彻底变了。从嘲笑、同情,变成了敬畏和羡慕。
这哪里是傻子、疯子,这分明是点石成金的活财神!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镇上。
几天后,一辆吉普车开进了闭塞的下溪村,这可是村里头一回进小汽车。车上下来几位穿着干部服的人,领头的正是镇长。
镇长亲自来到廖佳旖的晒谷场,抓起一把金黄的稻谷,激动地说道:“好啊!太好了!小廖同志,你为我们全镇的农业发展立了大功!”
原来,镇上一直在推广杂交水稻,但农民们思想保守,没人愿意尝试。廖佳旖的成功,无疑是最好的榜样。
镇长当场拍板,要将廖佳旖树立为“科技兴农带头人”,并给予奖励,号召全镇向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