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风平浪静。我以为那只是个小插曲。
直到下午,节目组突然宣布原定录制暂停!整个录制棚炸了锅。我的发小调查记者苏晓给我发来微信:“卧槽!你们节目组和那个饮料厂摊上事了!质监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突击检查,据说人赃并获!热搜第七了!#星途职场 虚假宣传#”
我点开热搜,看到的正是我昨晚“投诉”的内容,被媒体用更专业的笔法曝光了出来。时间、细节,严丝合缝。
我站在原地,感觉后背有点发凉。那不是巧合。那张卡片……那个眩晕……“以寿为价”……我消耗了我的寿命?虽然可能只是几个小时,但这是真的?!
张腾的脸,在紧急会议上黑得像锅底。他目光扫过我们所有选手,最后像淬了毒的针一样扎在我身上。虽然他没证据,但直觉告诉他,这事跟我脱不了干系。
会议结束后,他把我单独叫到一边,不再是那种虚伪的笑,而是赤裸裸的威胁:“林舟,你很能嘛。我不管你怎么做到的,给我安分点。再搞小动作,我让你在这个圈子混不下去,你信不信?”
我一脸无辜:“张导,您说什么呢?我一直在遵守节目规则啊。”
“哼,最好如此。”他冷笑一声,走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噩梦”开始了。剪辑师仿佛得到了圣旨,我的镜头被删得七七八八,偶尔出现,也是背景板或者表情管理失败瞬间。节目组官方水军下场,在各个平台带节奏,说我“心理阴暗”、“嫉妒心强”、“职场毒瘤”。其他选手看我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同情变成了避之不及。资源?不存在的。团队任务没人愿意和我一组,个人任务分到的都是最烂最不可能的题材。
我被彻底孤立了。仿佛节目里有一个无形的“林舟隔离区”。
转机出现在一次个人任务直播。任务是为一款新上市的“智能学习灯”做卖点阐述。提词器上,节目组给了一套天花乱坠的数据,什么“提升专注力300%”、“模拟自然光覆盖率99.99%”。
轮到我上台,灯光打在我脸上。我看着提词器,又看了看台下强装镇定的张腾。现场观众和直播间几万双眼睛盯着。
我深吸一口气,没按提词器念。我走到演示电脑前,快速操作了几下,调出了这款灯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截图(感谢苏晓昨晚熬夜给我发的资料包)。
“大家好,我是林舟。关于这款灯,提词器上的数据很华丽,但我这里有一份更真实的报告。”我顿了顿,感受到张腾杀人的目光,“报告显示,其频闪指标超出国标安全限值,所谓的‘自然光模拟’也只是改变了色温,与真正的自然光光谱相差甚远。长期使用,不仅可能无法提升专注力,反而会增加视觉疲劳。”
现场一片哗然。直播间弹幕瞬间爆炸。
我继续操作,PPT翻页,展示的是张腾主导的以往几档节目里,同类产品宣传数据的对比图,用红圈标出了明显矛盾的地方。“当然,这可能是节目组的一贯风格,就喜欢用一些……比较艺术的手法处理数据。”
我抬起头,直视主摄像机镜头,仿佛能穿透屏幕看到那些被欺骗的消费者:“我只是觉得,职场的第一准则,或许不应该是圆滑和妥协,而是对自己说出的每一个字负责。产品如此,做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