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章 未来可期
年底,默言科技成为行业新锐。我设立基金资助贫困程序员创业,母亲担任理事长。她不再需要为钱奔波,脸上渐有血色。
平安夜,公司天台。林晓晓望着城市灯火忽然问:“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知道什么?”
“知道我爸生病,知道张恒的弱点,知道...”她转头看我,瞳孔映着星光,“好像你经历过这一切。”
我给她披上外套,这个曾在我落魄时卖掉婚戒凑律师费的女人,此刻真实地站在身边。
“我做了个很长的噩梦,”我轻声说,“醒来时,最庆幸的是还能弥补遗憾。”
她靠在我肩头,远处传来钟声。新的一天正在降临,而这次,我握紧了掌心的温暖。
第七章 高光下的阴影
“灵犀2.0”的发布,将默言科技和我——陈默,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不再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创业公司,而是成为了科技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赞誉和质疑总是结伴而来。
发布会第二天,一篇题为《“灵犀”AI:技术奇迹还是数据隐私的噩梦?》的深度报道在网络上疯传。文章作者看似客观地分析了灵犀的技术优势,笔锋却暗藏机锋,重点引用了“不愿具名的前恒远科技高管”的话,暗示我们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某些来路不明的核心算法”,并犀利地质问:一个初创公司,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大公司技术壁垒的碾压?
“这是诽谤!”李雯气得把平板电脑拍在我桌上,屏幕上的文章触目惊心。“肯定是张恒的残渣余孽!我们是不是马上发律师函?”
办公室里,团队成员们脸上的兴奋和喜悦被愤怒和担忧取代。我看着他们,深知这种质疑对技术出身的人伤害最大。我们熬过的夜,掉过的头发,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坚持,岂是“来路不明”四个字可以抹杀的?
“律师函解决不了猜疑,只会让舆论更沸腾。”我平静地开口,压下心底翻涌的前世记忆——那时,类似的污名化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技术的问题,最终要靠技术来回应。”
我转向核心研发小组:“我们之前准备的‘数据沙盒’和‘算法溯源’模块,是时候公之于众了。”
“默哥,那可是我们为应付最严苛的国际合规准备的底牌……”有组员迟疑。
“现在就是最需要的时候。”我斩钉截铁,“我们要让所有人,亲眼看着他们的数据是如何被加密、分割、处理,又如何在被删除后不留一丝痕迹。我们要把算法的演进过程,像日记一样摊开。”
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透明日”活动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与此同时,我让林晓晓以她日益成熟的公关能力,协助组织一批第三方技术专家、伦理学家和资深媒体人,组成“数据隐私观察团”,赋予他们最高权限,随时可以突击检查我们的数据流程。
活动当天,台下座无虚席。我没有做华丽的演示,而是直接在大屏幕上接入了实时数据后台(当然是经过脱敏处理的),像进行一场外科手术般,一步步解剖“灵犀”的工作流程。当观众看到用户的一个简单问题,如何在“数据沙盒”中被分解成无数个加密碎片,由AI模型进行处理,最终生成答案,而原始数据始终如同被锁在银行保险库的金条,永不离开用户的控制时,质疑的声音开始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