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曾撰写质疑文章的记者,也受邀在场。他提问时,语气已然缓和了许多:“陈总,这种极致的透明,是否会牺牲效率和用户体验?”
“会。”我坦诚地回答,“最初,我们的响应时间会慢百分之十五。但我们认为,这份‘慢’,是换取用户信任所必须支付的‘代价’。而且,我们的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让这个代价变得越来越小。科技的目标应该是让生活更好,而信任,是‘更好’的基石。”
这场“技术裸奔”的策略成功了。它不仅平息了风波,反而因为极致的坦诚,为我们赢得了更多,尤其是那些对数据安全极为敏感的金融、医疗领域客户的青睐。订单不减反增。
然而,就在我们刚刚松下一口气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第八章 “初心”的考验
一天晚上,我刚送走观察团的专家,母亲打来了电话。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小默,最近……是不是很累?”
知子莫若母。我即使掩饰得再好,她也能从电话背景音里偶尔的沉默,判断出我的压力。
“还好,妈,都解决了。”我尽量让语气轻松。
“解决了就好。”她顿了顿,似乎在下决心,“今天,基金会来了一个人,想申请创业资助。他……他是王斌。”
王斌。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漾开复杂的涟漪。他是我大学时代最好的兄弟,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我们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在深夜的路边摊畅谈未来,说要一起改变世界。但前世,在我最落魄、被千夫所指时,他站出来接受了采访,言之凿凿地“揭露”我学术不端,称我早期的论文构想是“借鉴”了他的创意。那一击,彻底粉碎了我对人性的信任。
电话那头,母亲继续说:“他状态很不好,创业失败,妻子也和他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他认出我,差点当场哭出来。他说,他没脸见你,但实在走投无路了……”
我握着电话,久久沉默。前世的背叛带来的刺痛,与记忆中那个勾着我肩膀,笑着说“苟富贵,勿相忘”的青涩面孔,交织在一起。
“小默?”母亲的声音带着担忧。
“妈,”我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基金会的审核流程是独立的,有严格的标准。让评审委员会按章程办。如果他项目和团队真的符合要求,就按标准给予支持。如果不符合,也不能因为我的关系开绿灯。”
“那你……愿意见见他吗?”
我看着窗外城市的璀璨灯火,缓缓说道:“暂时不了。告诉他,把项目做好,把日子过好。如果有一天他重新站起来了,我再和他喝酒。”
挂断电话,我心里清楚,这或许是一种软弱的逃避。但我无法立刻释怀。重活一世,我可以改变商业上的结局,可以弥补对亲人的亏欠,但那些深入骨髓的情感伤痕,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愈合。这无关宽容与否,而是我必须要面对的个人修行。
就在这时,林晓晓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的红晕:“陈默,有个好消息!刚接到通知,我们的‘灵犀·医疗辅助诊断系统’(测试版),在省医的早期食管癌筛查试点项目中,检出率比传统方法提升了百分之二十,误报率降低了百分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