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他忽然意识到,那个男生或许并不“优秀”,但他拥有自己一直缺乏的东西——勇气。那种敢于表达,敢于靠近,敢于为自己争取一份可能的勇气。而他呢?他总以为自己不开口是出于一种“保护”,害怕自己不够好而“伤害”到对方。可此刻,他看着女孩脸上真切的笑容,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退缩,与其说是为她着想,不如说是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他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后连偶尔说笑的朋友关系都无法维持,害怕承担一段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所有不确定性。

他害怕的,其实是“失去”的可能,而并非“给予”的不足。他是一个精于计算风险的、自私的懦夫。

风从操场上吹过来,带着傍晚的凉意,吹动了他额前的碎发。他看着那对渐行渐远的身影,看着他们走入更明亮的夕阳余晖里,心里某个地方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刺了一下,不剧烈,却持续地泛着酸楚的疼。

岔路口

日子像流水一样从习题册和黑板的缝隙间溜走。高考倒计时的数字越来越小,粉笔灰在午后的光束里无声飞舞。

偶尔,在堆满试卷的课间,杨涛还是会听到关于那个马尾辫女孩的消息。她和那个男生一起去了图书馆,他们在晚自习后一起回家。那些消息像小小的石子投入他沉寂的心湖,却只激起一圈微弱的涟漪,便沉底了。他不再感到刺痛,只剩下一种空落落的释然。

他明白了,那个男孩能给予的,正是他曾经吝于付出的——那份毫不犹豫的陪伴和共同面对未来的勇气。他们或许会争吵,会为成绩烦恼,但他们是在一起“成长”。而他自己,却一直站在原地,固执地想要先把自己打磨成想象中的“完美”样子,再捧着一颗自以为完美的心去献给别人。

可他忘了,风带着沙石,一切都在往前走,没有人会在原地等待一个迟迟不肯上路的人。

拍毕业照那天,阳光异常灿烂。穿着统一的校服,大家在高高的台阶上挤作一团,对着镜头喊出“茄子”。在喧闹的人群里,他的目光无意中与那个马尾辫女孩相遇。她看着他,微微怔了一下,随即展开一个极其清淡、却无比熟悉的笑容,就像高一时回头借橡皮那次一样。然后,她便被涌入的人群裹挟着,去了另一处拍照。

那一刻,杨涛心里最后那点不甘,也像阳光下的露水,蒸发殆尽了。没有戏剧化的反目,也没有深刻的怀念,他们只是像无数青春故事里的配角一样,平静地、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各自人生的岔路口。

风带着石

许多年后,在一个加班的深夜,杨涛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城市的灯火如同倒悬的星河。他忽然又想起了那些前排的背影,那些模糊又清晰的面容。

他心里已没有了波澜,只剩下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青春的遗憾,或许并不在于那个具体的人,而在于那个没有勇气、不断自我怀疑的自己。我们总以为爱需要足够的资本,需要完美的姿态,却不知道,它最需要仅仅是一点不顾一切的笨拙和真诚。

他端起已经冷掉的咖啡,对着窗上映出的自己的影子,像是在对当年那个坐在教室后排的少年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