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纽约能做什么呢?”小梅苦笑,“我的英语水平连问路都困难,更别说找工作了。”
“总会有办法的,”晓峰急切地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小梅。你知道公司多少人挤破头想去吗?”
小梅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轻声说:“如果你觉得值得,那就去吧。”
那一晚,晓峰辗转难眠,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而隔壁房间的小梅,则望着窗外暗淡的月光,第一次感到这段关系的不确定。
2
命运的转折来得比预期更快。
一周后,公司年度酒会上,晓峰第一次见到了总部来的副总裁陈婧。她三十五六岁年纪,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谈吐优雅,举止干练,是那种站在人群中自然会成为焦点的女性。
“我看过你的项目演示,”陈婧与晓峰碰杯,“很有想法。李总说你是个可造之材。”
晓峰有些受宠若惊:“谢谢陈总,我只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不必谦虚,”陈婧微微一笑,“这个行业最缺的就是既有技术敏感又有商业头脑的人。听说你被推荐去纽约?”
“是的,但还在等最终通知。”
陈婧点点头:“纽约项目确实不错,不过如果你有兴趣,我在上海的创新项目部也需要新鲜血液。考虑一下?”
晚宴结束后,陈婧的助理送来一张名片:“陈总希望周一能在她办公室见到你。”
那个周末,晓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小梅一如既往地陪在他身边,但他们之间的对话明显减少了。有时晓峰会突然发现,小梅正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他,那眼神里有爱,有担忧,还有一丝他读不懂的悲伤。
周一,晓峰如约来到陈婧位于公司总部大厦顶层的办公室。透过落地窗,整个浦东的景色尽收眼底。
“坐,”陈婧指了指沙发,“想清楚了吗?”
“陈总,我很感激您的赏识,但纽约的机会...”
“我理解,”陈婧打断他,“但你想过没有,纽约项目只是执行层的工作,而在我的团队,你可以参与决策。”她递过来一份计划书,“我们正在筹备一个面向亚太区的新项目,我需要一个懂技术又了解本地市场的人。”
晓峰翻阅着计划书,心跳不由得加快。这确实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机会。
“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陈婧站起身,走到窗前,“不过我要提醒你,在这个行业,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抓住了,海阔天空;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差距。”
离开办公室,晓峰在电梯里遇到了李总。
“陈总找你了?”李总的表情有些复杂,“她可是公司最有实力的副总裁之一,跟着她前途无量。不过纽约那边...”他欲言又止,“你自己权衡吧。”
那天晚上,晓峰破天荒地没有加班,一个人在外滩走了很久。他看着对岸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想起两年前刚来上海时的自己——那么青涩,那么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
现在,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摆在他面前:去纽约,走一条稳妥的晋升之路;或者留在上海,跟随陈婧,迎接更大挑战但也更高风险的机会。
回到家,小梅正在收拾行李。
“幼儿园组织去山区支教,我要离开两周。”她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