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手机镜头对准东方,天际渐染鱼肚白。

他按下录制,录下整片天空由暗转明的过程,附言:

“第六公里,开始了。”

发送。

收件人:戴晴。

五秒后,她回:“我陪你跑。”

他笑了,将手机放入口袋,迎着风,迈步向前。

数日后,戴晴在朋友圈发一张图:

一杯咖啡,热气袅袅,倒映着窗外晨光。

配文:“今日所得——

风中有你,

短信有回,

人间值得。”

秦浩在下方评论:“第六公里,已过半。”

她回:“第七公里,我来了。”

芮宁恰在此时点开朋友圈,看到这条互动,手指微顿。他向来冷面,此刻却轻轻叹了口气,点了个赞,又私信秦浩:

“你回得好快。”

秦浩正坐在文创展的策划会上,看到消息,回:

“她值得快。”

芮宁盯着屏幕,良久,打出一句:“若有一人,等你一句回话,如等春雷,那该多好。”

秦浩回:“你也有这样的人?”

芮宁未答。他望向窗外,张掖的天空湛蓝如洗,像一句未说出口的告白。

夜,李萧独坐旅店,翻看戴晴的朋友圈。

她向来孤高,不屑于朋友圈的琐碎分享,此刻却在那条“人间值得”下,停留许久。

她忽然打字:

“你们不怕……说太多,对方厌了?”

戴晴秒回语音:“怕。可更怕不说,连怕的机会都没了。”

李萧听罢,默然。

她想起自己曾写满三页纸的信,最终只发了一句“今晚有风”,却等了七小时才来一句“嗯”。

她回戴晴文字:“你真勇敢。”

“不是勇敢。”戴晴回,“是知道有人在听,才敢开口。”

李萧望着窗外,敦煌的夜空星河如瀑。

她轻轻说:“若我也想有个人听……该从哪一句开始?”

无人回应。

她却笑了。

她知道,总有一天,她也会发出第一句——

像秦浩那样,拍下晨光,

然后,等一个回音。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然此断非愁断,乃情牵之始。

一问一答,如丝如缕,织就心网;

一图一信,似露似光,润泽荒原。

沉默最伤人处,非无话可说,

而是说了,却无回响。

而今,黄土之上,

有人问,有人答;

有人发,有人回。

便是人间,最温柔的相逢。

第二章·咖啡的温度

兰州的秋,来得静,去得也静。

清晨的巷子浮着一层薄雾,像谁不小心打翻了墨砚,晕染开一片灰白。街角那家“西窗”咖啡馆,灯已亮了。

戴晴坐在靠窗的老位置,玻璃上凝着细小的水珠,像昨夜未干的梦。她捧着一杯拿铁,热气一缕缕升腾,模糊了窗外的梧桐树影,也模糊了她的脸。

她低头,翻开笔记本,笔尖微顿,写下:

“今日风起,吹动帘角,也吹动我心。

他昨夜说:‘风里有你的味道。’

我笑,却不知——

风从张掖来,还是从我梦里来?”

她拍下杯口氤氲的雾气,咖啡表面,拉花是一弯残月,正缓缓融化。

她配文:“今天的风,好像带着你的味道。”

发送。

收件人: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