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殿内短暂的寂静,只余下附议之声的余韵。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珠帘后,传来了沈清漪清越而平稳的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摄政王所荐,自是良选。”她先肯定了萧衍,语气听不出喜怒,“然,朔风关干系重大,守将之职,非独勇武可胜任,需通晓兵法,明辨局势,更需忠勇无双,堪为朝廷柱石。”

她微微停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也让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

“哀家以为,如此要职,若仅凭举荐,恐难服众,亦恐有遗珠之憾。”她的声音逐渐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力度,“不若,举办一场‘武略策论’,凡四品以上武将,皆可参与。由兵部、枢密院共拟边关实务为考题,公开应答,择优而取。如此,既显朝廷公正,亦可为陛下选拔真正栋梁之才。”

“武略策论?”

朝堂之上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这法子古已有之,但多用于选拔中下层军官,用于朔风关守将这等一方大员的遴选,实属罕见。更重要的是,太后此举,分明是要将摄政王一锤定音的人选,拉回到一个公开竞争的平台上。

萧衍立于原地,面色沉静如水,看不出丝毫波澜。但他握着玉笏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瞬。他缓缓抬头,目光似能穿透那层珠帘,落在其后那个日渐清晰的身影上。

“太后思虑周详。”他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少了几分之前的随意,多了几分审慎,“只是,边关军情如火,恐拖延不得。”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沈清漪似乎早已料到他会以此为由,应对得滴水不漏,“策论之事,可限三日内完成。若最终所选之才,果真名实相副,能即刻上任,稳定军心,岂不胜过仓促定论,徒留后患?”

她将“名实相副”和“仓促定论”几个字,咬得微重。

萧衍沉默了片刻。太后以“公正”和“为国选才”的大义压下来,他若强行反对,反倒落人口实,显得他心存偏私。更何况,他对自己麾下将领的能力亦有信心,赵戈虽非顶尖,但也算中上之选,未必不能在这策论中脱颖而出。

“太后圣明。”最终,萧衍躬身,接受了这个提议,“便依太后所言。”

他倒要看看,这位年轻的太后,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

三日后,校场之上,旌旗招展。

兵部与枢密院联合拟定的考题,涉及边防布阵、粮草调度、应对异动等诸多棘手实务。参与策论的将领不下十数人,赵戈亦在其中,应答虽无大错,却也未见多少惊艳之处。

直到一位名叫陈镇的将领出列。

此人年约三旬,面容黝黑,身形不算魁梧,却站得如同标枪般挺直,眼神锐利而沉静。他出身寒门,凭借军功累迁至从四品明威将军,在军中素有“铁壁”之称,却因不擅钻营,且曾因军纪问题得罪过萧衍麾下的一名大将,故而一直未被重用。

沈清漪早已通过暗中查阅档案,注意到了这个被埋没的名字,以及他那份与萧煜派系格格不入的“清白”履历。

陈镇立于场中,面对考官的诘问,对答如流。他不仅熟稔兵法,更能结合朔风关具体地形、敌我态势,提出数条极具针对性的防御与反击策略,甚至对粮草转运、军民协同等细节都有独到见解。其思路之清晰,谋划之深远,不仅让在场的兵部官员频频点头,连端坐于高台之上的萧衍,眼神也渐渐变得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