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结果毫无悬念。陈镇以绝对的优势脱颖而出。
当兵部尚书当众宣布结果时,整个校场一片寂静。赵戈脸色铁青,而更多人的目光,则偷偷瞟向了面无表情的摄政王,又飞快地收回。
萧衍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陈镇面前,目光如炬,审视着这个即将打破他布局的寒门将领。陈镇不卑不亢,抱拳行礼。
“陈将军果然深藏不露。”萧衍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方才所言‘以游骑锁边,筑堡联防’之策,甚妙。只是,钱粮耗费颇巨,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刁钻的问题,近乎诘难。
陈镇略一沉吟,坦然道:“回摄政王,可裁撤朔风关内冗余哨卡,集中资财于关键隘口;同时,鼓励边民垦殖,以田赋部分充作军资,长远来看,可减朝廷负担。”
回答条理分明,切中要害。
萧衍盯着他看了片刻,终于缓缓点头:“确是可造之材。”
他无法反驳。在众目睽睽之下,陈镇的才华与资历令人信服,太后的提议合乎法理,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他若在此刻强行否定,不仅难以服众,更会坐实他专权跋扈、打压贤才的恶名。
他转身,面向珠帘方向,躬身:“太后慧眼识珠,陈将军确为朔风关守将不二人选。臣,无异议。”
珠帘之后,沈清漪轻轻松了一口气,一直紧握的指尖微微松开,掌心已是一片湿濡。她维持着语调的平稳:“既如此,便擢升明威将军陈镇为朔风关守将,即刻赴任。”
“臣,陈镇,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护我边关,报效朝廷!”陈镇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
这场交锋,以一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幕。
太后没有硬碰硬地反对,而是巧妙地利用规则,借力打力,在摄政王最强势的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将自己的人,推到了关键位置。
朝臣们心思各异,看向珠帘的目光,少了几分以往的轻视与怜悯,多了几分真正的审视与忌惮。
萧衍退回自己的位置,玄色蟒袍在风中微微拂动。他再次抬眼,望向那依旧晃动的珠帘,目光深处,第一次真正摒弃了那份因对方年轻、孤寡而产生的、若有若无的居高临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棋逢对手般的凝重与审视。
这位年轻的太后,远比他想象中,更有手段,也更有魄力。
这朔风关的任命,仅仅是一个开始。
第四章:外敌入侵
朔风关将印易主引发的波澜尚未完全平息,一道裹挟着血与火的八百里加急,如同九天惊雷,狠狠劈在了繁华安宁的帝都之上。
北方戎族,得知南朝主少国疑,摄政王与太后暗流涌动,竟悍然撕毁盟约,铁蹄南下,连破边境三座重镇!烽烟骤起,兵锋直指中原腹地。
消息传回,举朝骇然。
昔日庄严肃穆的太极殿,此刻如同炸开的油锅。恐慌如同瘟疫般在朱紫公卿间蔓延。
“戎族兵锋正盛,连下三城,其势不可挡啊!” “国库空虚,连年天灾,如何支撑得起大战?” “不如……不如暂且遣使议和,许以金帛,先解燃眉之急……” “是啊,陛下年幼,国朝不稳,当以和为贵……”
主和之声,甚嚣尘上。不少老臣涕泪横流,陈述着民生多艰,仿佛只要低下头,送上岁币,便能换来暂时的安宁。甚至有人隐晦提及,当年先帝在时,也曾有过与戎族妥协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