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她的思路清晰,不仅考虑了粮草来源,更顾及了民心稳定。萧衍沉吟片刻,重重点头:“就依太后!蜀道转运,臣会派得力干将督办,确保畅通无阻!”

解决了最棘手的粮草问题,两人又就兵力部署展开了激烈讨论。萧衍主张集中精锐,正面迎击,以求雷霆之势;沈清漪则更倾向于利用地形,层层设防,疲敌扰敌,待其师老兵疲再行决战。

“戎族骑兵骁勇,正面决战,即便胜也是惨胜!”沈清漪据理力争。 “拖延日久,国力消耗巨大,恐生内变!”萧衍寸步不让。

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两人同样坚定而专注的面容。他们争执,辩驳,引经据典,分析利弊,有时甚至语气急促,面红耳赤,全然抛却了身份与客套。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激烈的思维碰撞中,隔阂与猜忌似乎暂时被搁置了。他们从彼此眼中看到的,不是权谋算计,而是对江山社稷最直接、最纯粹的担忧与责任。

最终,一份结合了两人智慧的方案逐渐成型:以朔风关陈镇所部为奇兵,不断袭扰戎族侧翼与粮道;命北疆其余边军依托险要,节节抵抗,消耗敌军锐气;同时,京畿主力秘密集结,寻找最佳战机,力求一击制胜。

“后方朝局……”沈清漪揉了揉眉心,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目光清明,“皇叔放心出征,哀家只要在一日,必不使前方有掣肘之虑。若有宵小之辈趁机作乱,”她语气转冷,带着一丝决绝,“哀家手中的凤印,亦非摆设。”

萧衍看着她。此时的沈清漪,褪去了珠帘后的朦胧与朝堂上的刻意持重,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坚韧与魄力。她对于民情的熟悉,对于财政的远见,以及此刻稳定后方的承诺,都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女人。

“有太后此言,臣无后顾之忧。”萧衍拱手,这一次,带着几分发自内心的郑重。

窗外,夜色渐褪,东方天际泛起一丝鱼肚白。

御书房内的烛火燃到了尽头,轻轻爆开一个灯花,旋即熄灭。晨曦的微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也照亮了那份墨迹未干、却已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详尽作战计划。

经过一夜不眠不休的激烈商讨,一份足以影响国运的方略终于落定。而在这共同奋战的长夜里,某种难以言喻的信任与欣赏,也如同这窗外的晨光一般,悄然滋生。

萧衍告退离去,玄色的身影消失在渐亮的宫道尽头。

沈清漪独自站在御书房门口,望着那远去的身影,又低头看了看自己因紧握而微微发白的手指。这一夜,她看到了一个超越权臣身份、真正心怀家国的统帅;而他,或许也看到了一个并非只是需要庇护的孤儿寡母、而是拥有卓绝才智与坚定意志的同盟者。

天,亮了。而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才刚刚开始。

第六章:并肩作战

战争的巨轮在帝国的北疆轰然碾过,而权力的中心,一在前线的金戈铁马间,一在后方的紫禁宫阙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默契,共同支撑着这场国运之战。

萧衍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尊,亲赴前线。他坐镇中军,运筹帷幄,将那份与太后深夜拟定的方略发挥到了极致。他不再仅仅是朝堂上那个言出法随的权臣,更是沙场上令行禁止、决胜千里的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