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充分利用陈镇所部对地形的熟悉,命其如同幽灵般穿梭于山峦隘口之间,不断袭扰戎族漫长的补给线,焚毁粮草,截杀信使,使得戎族前锋虽攻势凶猛,后劲却日渐乏力。同时,他严令北疆各镇依托坚城险隘,实行焦土策略,步步为营,以空间换取时间,极大消耗了戎族骑兵的锐气。
当戎族主力因粮草不继、师老兵疲而露出破绽时,萧衍抓住战机,亲率秘密集结的京畿精锐,于落雁谷设伏,一场血战,重创戎族中军,斩敌万余,迫使其狼狈后撤数百里。
捷报如同长了翅膀,接连飞回京城。
“落雁谷大捷!摄政王殿下阵斩戎族大将!” “我军收复陇西!” “戎族残部退守阴山以北!”
每一个消息传来,都引得朝野振奋,也让那些原本主和的声音彻底销声匿迹。
而在深宫之中,沈清漪同样经历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她以太后的名义,连续颁布懿旨,稳定物价,严惩囤积居奇;她亲自督促户部,将蜀中粮秣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确保军需无虞;她甚至打开自己的内帑,充作额外军饷,以示与将士同心。
朝堂之上,并非铁板一块。总有宵小之辈,以为国难当头,有机可乘。有勋贵借筹措军资之名,行盘剥百姓之实;有官员散布流言,动摇民心;甚至有人暗中串联,意图在后方生事。
对此,沈清漪展现出了与她那清丽面容截然不同的铁腕。
她以雷霆手段,罢黜、下狱了数名罪证确凿的官员,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一次廷议,当某位皇亲国戚倚仗身份,对加征商税以供军需之事推三阻四时,沈清漪于珠帘之后冷冷开口,列举其族中子弟侵占民田、纵奴行凶的数条罪状,最后只问了一句:“莫非真要哀家请出先帝御赐的龙头拐杖,尔等才知国法森严?”
那皇亲当场汗如雨下,跪地请罪,再无二话。满朝文武,皆被太后这突如其来的凌厉所震慑,这才恍然惊觉,这位年轻的太后,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依靠他们“怜悯”的孤弱女子。她手中掌握的,不仅是凤印,更有能让他们身败名裂的权柄与决心。
后方在她的强力掌控下,如同磐石般稳固,确保了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
连接前线与京城的,是一封封用特殊密码加密的军报。除了至关重要的军情奏报、物资请示、策略商讨,偶尔,在那严谨刻板的公文末尾,也会出现一两句超乎公务的简短字句。
“北地苦寒,殿下保重。”——这是沈清漪在看到军报中提到前线已下初雪后,斟酌再三,添上的一句。 “京中一切安好,太后勿劳心过度。”——这是萧衍在得知太后铁腕肃清内部后,回信中的附言。
言语简洁,克制,甚至带着几分公事公办的疏离,但在那烽火连天、生死一线的背景下,这一丝若有若无的关切,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
一场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它们稳固了幼帝的皇位,凝聚了涣散的民心,也极大地增强了沈清漪与萧衍个人的威望。
而这一切,都是他们二人,一个在前方浴血,一个在后方运筹,跨越千山万水,摒弃前嫌,携手创造的奇迹。
他们或许仍未完全信任对方,权力的阴影依旧横亘其间,但在这场并肩作战中,一种基于才能认可与目标一致的牢固纽带,正在悄然铸就。他们开始真正意识到,对方是这个庞大帝国在风雨飘摇中,不可或缺的另一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