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遵命!”户部、工部、兵部官员齐声应诺,再无半分异议。
整个过程,不过寥寥数语。没有征询,没有讨论,他言出,便是法随。群臣俯首,莫敢仰视。
沈清漪隔着那晃动的珠帘,看着萧衍挺拔而威仪的侧影。他站在那里,仿佛本身就是这朝堂的定海神针,也是悬在她和儿子头顶的,最锋利的那把剑。他履行着“辅佐幼主”的承诺,以他的方式,稳定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却也在这稳定中,将权柄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她轻轻吸了一口气,在萧衍奏事完毕,转向珠帘,依例询问“太后以为如何”时,用尽量平稳的声线开口:“摄政王所虑周详,处置得当,便依此议。”
她的声音透过珠帘,带着一丝天然的隔膜与柔弱,与萧衍那沉浑有力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
“太后圣明。”萧衍躬身,姿态无可挑剔。
然而,在他低头的瞬间,沈清漪似乎捕捉到他唇角那一闪而过的、极淡的弧度。那不是笑意,更像是一种……了然?或者说,是对于她这份“识时务”的默认。
朝会散去,百官鱼贯而出。
沈清漪依旧坐在帘后,没有立刻离开。她看着萧衍玄色的袍角最后消失在殿门外,那股无形的压力似乎才稍稍散去几分。
这已是常态。
表面的和睦与礼节之下,是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眼神交汇时的无声较量。他欣赏她的镇定与逐渐显露的政治触觉,否则不会容她在帘后坐了三年;但他也在不断试探着她的底线,用他绝对的权威,挤压着她本就有限的施政空间。
而她,警惕着他滔天的权势与深不可测的城府,那夜太和宫中袖藏的匕首与逼问,已是她所能做出的最激烈的反抗;可她悲哀地发现,朝政运转,边防安定,乃至宫内用度,某种程度上,她又不得不依赖于他的能力与手段。
一种极其微妙的制衡。
如同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为了儿子,她必须走下去,也必须在这虎狼环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反击的机会。
她缓缓起身,宫女上前搀扶。指尖拂过冰凉的珠串,发出细碎的声响。
这条路,还很长。
第三章:第一次交锋
边关急报如同投入死水潭中的石子,打破了朝堂表面维持的平静。
扼守京畿门户的北疆重镇——朔风关守将突发恶疾亡故,留下一个足以牵动无数人神经的要职空缺。一时间,各方目光都聚焦在了摄政王萧衍与珠帘之后的太后身上。
果然,翌日朝会,萧衍便率先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沉浑如钟:“朔风关乃北疆锁钥,不可一日无将。臣举荐鹰扬将军赵戈,此人勇武善战,曾随臣北征,屡立战功,熟知边情,可堪此任。”
他话音一落,如同早已约定好的信号,身后立刻站出数位文武大臣,纷纷附议。
“赵将军确是良将,臣附议!” “摄政王慧眼识珠,赵戈必能镇守朔风关!” “臣等附议!”
声浪几乎一面倒。不少官员悄悄抬眼,望向那纹丝不动的珠帘,心中已然断定,太后除了点头,别无选择。毕竟,这三年來,但凡是摄政王萧衍明确表态要推动的人事任命,还从未有过更改的先例。军权,更是他绝不容他人染指的禁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