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采药路——十二元的时代第一课
天还蒙着层青灰色,启明星刚坠下去,林晚秋就背着那只漏了底的旧竹筐出了门。筐底垫了层干草,是她昨晚特意收拾的——原主的记忆里,村后那片后山的阴坡常年背阴,潮润的土坡上长着不少柴胡和蒲公英,往年有人采了去镇上卖,能换些零钱。这是眼下她能想到的,最快能赚到钱的法子。
后山的路比想象中难走。没有正经的山道,满是碎石和枯枝,晨露把草叶打湿,沾在裤脚上,没多久就冻得人小腿发僵。林晚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爬,手里攥着根捡来的粗木棍,既用来探路,也能防备野物。爬到半山腰时,前方草丛突然“窸窣”一动,一条半指粗的青蛇贴着地面游过,吓得她心脏猛地一跳,下意识往后缩了半步。她定了定神,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学的法子,握着木棍轻轻敲了敲旁边的石头,等蛇慢悠悠钻进草丛,才硬着头皮绕路过去。
等找到那片阴坡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她蹲下身,仔细辨认着草药——柴胡的根要挖得深些才完整,蒲公英得连带着根须一起拔。手指插进微凉的泥土里,没多久就冻得发麻,她却不敢停,只想着多采些,能多换点钱给母亲抓药。太阳升到树梢时,竹筐终于装了小半筐,她才擦了擦额头的汗,背着筐往山下走。来回两小时的路,等踏进镇子口,她的肩膀已经被竹筐压得发酸,鞋底也沾了厚厚的泥。
镇上的供销社是青砖瓦房,在一排土坯房里格外显眼。林晚秋走进去,只见木质柜台前挤满了人,买盐的、打酱油的、扯布的,都攥着钱和票证,跟售货员说着需求。墙上红底黑字的“凭票购物”标语贴得老高,格外醒目,让她瞬间想起之前在书里看到的80年代生活细节——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远不如眼前的场景来得真切。
她挤到药材收购的窗口,把竹筐里的草药小心地倒在柜台上。售货员是个中年女人,戴着蓝布袖套,拿起一根柴胡捏了捏,又翻了翻蒲公英的叶子,慢悠悠开口:“柴胡根还算完整,就是蒲公英有点老了,叶子蔫得厉害,总共给你12元。”
听到“12元”时,林晚秋的手控制不住地抖了一下。她从售货员手里接过那沓带着油墨味的纸币——两张5元,两张1元,崭新的票子边角挺括。这是她穿越到这个时代,靠自己挣来的第一笔钱,比她以前谈成百万项目时,还要让人心潮澎湃。
走出供销社,她看见门口摆摊的小贩在卖水果糖,透明的玻璃罐里,橘红色的糖块裹着糖纸,看得人眼馋。小文长这么大,怕是没吃过几次糖。林晚秋走过去,掏出1角钱问:“同志,能买一块水果糖吗?”
小贩却摆了摆手:“姑娘,买糖得要糖票,光有钱不行。”
林晚秋愣了一下,才猛然想起“凭票购物”的规矩——刚才在供销社里只觉得标语醒目,此刻才真正见识到,这个时代里“票比钱金贵”。她攥着钱,看着玻璃罐里的糖块,默默把“攒票”两个字记进了心里。不过眼下,先把粮食和药买回去才是要紧事,母亲和小文还在家等着她呢。
第5章:粥香暖——一块钱的家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