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裴琰头皮发麻。

原主脑子里关于四书五经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他支支吾吾,答得颠三倒四,漏洞百出,急得额头冷汗直冒。

镇国公脸都黑了。

他是个大老粗,读书不太行,他出的这些题,可以说是相当简单了,但凡稍微用点心,都不该是这般模样,这小子,居然完全不会。

一股怒火瞬间冲上头顶。

他习惯性地去摸腰间,那里往常挂着马鞭,可手刚抬起,他又硬生生顿住了。

这小子今天好不容易有点人样,知道认错了,万一这一鞭子下去,又把他打回原形,变回那个只会梗着脖子跟他对着干的混账,岂不是前功尽弃?

裴琰快被吓尿了。

这鞭子那么粗,要是抽在身上,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父亲,那个……那啥……”

他突然想到,有回月考,他们几个学渣集体进步了,于是请江臻看电影,那部电影,就和剿匪有关,观影结束后,江臻还命令他们一人写了一篇观后感。

“父亲别光问之乎者也了,我、我对您这次剿匪,有些粗浅的想法。”裴琰赶紧道,“我觉得,那些土匪,与其一味斩杀立威,或全部放归恐其再聚,不如……加以甄别,择其青壮,编入府兵或充作劳役,修桥补路,以工代赈,既能彰显朝廷仁政,也能补充劳力,化害为利。”

镇国公端着茶的手一顿,满脸震惊。

这番见解,竟与朝中几位老成持重的官员不谋而合,甚至更具体。

他这儿子,何时懂得了这些?

他压下心中惊涛,不动声色问:“你如何想到了此策?”

“我前些天结识了一位夫人,是状元郎俞大人的妻子。”裴琰开口,“她幼时在山村长大,曾亲身经历过匪患,觉得土匪也分好坏,全杀了可惜,不如想办法让他们干活赎罪……我觉得颇有道理,就记下了。”

镇国公知道俞昭。

裴家祖上没有一个读书人,他特别喜欢那种会读书的孩子,当初俞昭考上状元的时候,他还在想,若是他有个闺女,一定要来个榜下捉婿,后来,似乎是便宜了忠远侯。

“俞夫人是侯门之女,何时住山村了?”镇国公眉头一皱,“你别给老子东扯西拉,赶紧说实话!”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推开了。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夫人拄着拐杖,笑眯眯地走了进来,这位正是国公府的老封君,一品诰命淳雅夫人。

她老人家早就到了。

一直躲在廊下听墙角,本想着,一旦里头闹起来,她能及时出面护着大孙子。

万万没想到,竟听到了意想不到的内容。

老夫人看向镇国公道:“你事务繁忙,有所不知,那位俞大人,有一位原配发妻,姓江,是杀猪匠的女儿,他高中状元后,另娶了忠远侯的嫡女为平妻,这些旧事坊间都传遍了。”

“要我说,这位江夫人能在那般境况下,供出一个状元郎,定是个极有韧性和才学的女子,不然,怎么能说出这般通透的道理,还能让琰儿这个混世魔王听进去?”她越说越高兴,“我就说我们琰儿是个有福气的,这不,胡乱结交也能撞上这等人物。”

镇国公摇头:“此女或许只是有些市井智慧,偶然触类旁通,未必真有经世之才,让她与琰儿交往过密,是否……”

“我不管她有没有你说的经世之才,我也不在乎她是什么出身,我只知道,她说的道理,能进琰儿的耳朵,这就够了!”老夫人冷声道,“你打了骂了琰儿十几年,可曾有过这般效果?如今好不容易有个能引导他的人,别说她只是个杀猪匠的女儿,就算她是个乞丐婆,只要她能让琰儿学好,那就是我们国公府的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