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寒冬在蜂窝煤炉子的暖意和缝纫机的嗡鸣声中悄然退去。院墙根下的积雪化尽,露出湿黑的泥土,几株嫩绿的草芽怯生生地探出头。

开春了。

沈璃承包的红星服装厂生产线,如同被春风催发的野草,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那批试水市场的衬衫和裤子获得成功後,她并没有急于扩大产量,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和质量。

她凭借前世的模糊记忆和对市场风向的敏锐嗅觉,又陆续推出了几款改良后的春装:收腰小西装领的外套、A字半身裙、带刺绣装饰的女士衬衣。每款产量不大,但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在县百货大楼几乎每次上架都迅速售罄,甚至开始有小商贩主动找上门来想要批发。

杨厂长乐得合不拢嘴,看沈璃的眼神就像看财神爷。他主动提出将承包分成比例再向沈璃倾斜一些,只求她能带着厂子继续走下去。沈璃没有拒绝,但提出将多出来的利润一部分用于奖励生产线上的工人,另一部分则希望杨厂长能想办法更新一下厂里最老旧的几台缝纫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沈璃对杨厂长说,“设备太落后,效率低,质量也难以稳定提升。长远看,得不偿失。”

杨厂长现在对沈璃的话几乎奉若圭臬,立刻拍板:“买!砸锅卖铁也得换几台新的!”

生产线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沈璃的小金库迅速充盈起来,更重要的是,为她积累了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一支初步具有质量和效率意识的生产队伍。她不再是那个只能靠摆摊和录像厅赚取现金流的小个体户,她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正在向上发展的实业基点。

周家的生活水准也随之水涨船高。饭桌上不再是单纯追求油水,沈璃开始注意营养搭配。孩子们的衣服虽然不至于奢华,但都整洁得体,周时安有了第二套换洗的校服,周小雅的发绳也不再是单调的橡皮筋。沈璃甚至托人从市里买回一台旧的“红梅”牌收音机,成了周小川睡前听故事和小雅听英语广播的宝贝。

变化最大的还是周时安。或许是营养跟上了,或许是心境开阔了,少年个头窜得飞快,脸上的阴郁和倔强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好学的气质。他不仅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稳居年级前列,放学后去服装厂帮忙时,也不再是单纯干体力活,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生产流程,甚至偶尔会向沈璃提出一些诸如“这个工序能不能合并”、“边角料是不是还能利用”之类的问题。

沈璃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有意引导,将一些简单的成本核算、物料管理的事情交给他做,锻炼他的能力。周时安学得极快,做得一丝不苟。

这个家,正沿着沈璃规划的方向,稳步向前。

然而,市场的春风,从来不会只吹拂一朵鲜花。

沈璃服装生意的红火,很快引来了模仿者。先是县里另一家濒临倒闭的街道缝纫社,照猫画虎地生产了一批类似款式的衬衫,虽然做工粗糙,面料差劲,但价格便宜,也吸引了一部分图便宜的顾客。

紧接着,个别心思活络的个体户,开始跑去更南边的城市倒腾成衣回来卖,款式更加新潮大胆,虽然价格高昂,但对县城里追求时髦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小。

红星服装厂的订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杨厂长有些着急上火,找到沈璃商量对策。

“沈璃同志,你看这……咱们是不是也降价?或者也去南方进点货?”杨厂长看着这个月略有下滑的销售报表,眉头紧锁。

沈璃却异常冷静。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模仿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降价是下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至于去南方拿货,那是替别人赚钱,而且货源不稳定,不是长久之计。”沈璃摇头否定了杨厂长的提议。

她拿出自己最新画的几张设计图,上面是几款适合初夏穿的连衣裙和短袖衫,在领口、袖口或腰带上做了些别致的设计,用的也是她新找来的、透气性更好的棉麻混纺面料。

“杨厂长,打价格战,我们永远打不过那些小作坊。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质量,是信誉,是逐渐成熟的工人队伍。”沈璃目光锐利,“所以,我们不能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我们要做那个领跑的!”

“领跑?”杨厂长有些茫然。

“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沈璃手指点着设计图,“他们模仿我们上一季的款式,我们就推出新一季的!他们用料廉价,我们就强调面料舒适和做工精细!我们甚至可以……打出我们自己的牌子!”

“牌子?”杨厂长更惊讶了,这年头,东西能卖出去就不错了,还讲究牌子?

“对,比如就叫‘红星服饰’,或者……‘初曦’?”沈璃沉吟道,“在我们的衣服上,缝上我们独有的商标。告诉顾客,买的就是品质,就是放心!时间久了,大家就会认我们的牌子!”

杨厂长被沈璃这番超前的理念震住了,半晌才喃喃道:“这……能行吗?”

“不试试怎么知道?”沈璃自信地笑道,“另外,销售渠道也不能只盯着百货大楼。我打算在电影院旁边租个小门脸,开一家我们自己的服装店,专门卖我们生产的衣服,款式更新更快,价格也能更灵活。”

杨厂长看着沈璃眼中闪烁的光芒,一咬牙:“好!就按你说的办!老子这回就跟你折腾把大的!”

说干就干。沈璃雷厉风行,很快就在县城最热闹的电影院旁边,租下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小门面。她亲自动手设计装修,刷白墙壁,挂上明亮的灯泡,用钢管和木板做了简易的挂衣架,门口挂上手写的“初曦服饰”招牌。

小店开张那天,没有鞭炮齐鸣,但橱窗里挂出的几件设计别致、做工精良的夏装,依旧吸引了无数大姑娘小媳妇的目光。尤其是沈璃特意让周小雅穿上一条鹅黄色的连衣裙当“小模特”,清新靓丽的形象成了活招牌。

“初曦服饰”一炮而红!价格虽然比地摊货和仿制品贵,但比南方来的走私货便宜,质量和款式又远胜县里其他同类产品,很快就在县城爱美女性中形成了口碑。

红星服装厂的生产线再次开足马力。沈璃甚至不得不又招了几个临时工。

这一次,模仿者们傻眼了。款式可以模仿,但那种整体的质感和迅速迭代的新品推出速度,他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企及。价格战在“初曦”强调品质和品牌的策略面前,也收效甚微。

沈璃用她的智慧和远见,再次在竞争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并将危机转化为了提升自身品牌的机遇。

* * *

傍晚,沈璃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体从店里回来。周小雅已经做好了晚饭,周时安在辅导小川认字,收音机里播放着悠扬的音乐,屋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一种安宁的氛围。

“嫂子,回来了?洗手吃饭吧。”周时安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包。

“姐,今天店里生意好吗?”周小雅端着汤碗出来,脸上带着甜甜的笑。不知不觉间,她对沈璃的称呼已经从“嫂子”变成了更亲昵的“姐”。

“挺好的。”沈璃笑着洗手坐下,看着桌上简单的三菜一汤,心里满是暖意。

饭桌上,周时安犹豫了一下,开口道:“姐,我们班主任今天说,下个月县里要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每个学校有几个名额,他……他想推荐我去试试。”

沈璃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必须去!这段时间厂里和店里的事你少操心,专心准备竞赛!”

周时安点点头,眼神却有些复杂:“可是……参赛要交报名费,还要去市里考试,来回路费住宿……”

“钱的事不用你操心!”沈璃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你只管好好准备,给咱们老周家争光!给一中争光!需要什么参考书,尽管去买!”

周时安看着她毫不犹豫的支持,眼眶微微发热,重重点头:“嗯!我会努力的!”

正说着,门外传来邮递员的喊声:“周时骁家!挂号信!”

沈璃的心猛地一跳。周时骁又来信了!

她几乎是小跑着出去,签收了信。回到屋里,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下,她小心地拆开信封。

这一次,信纸厚了一些。除了例行询问家中情况、叮嘱弟妹学业、表达愧疚与感谢之外,在信的末尾,他罕见地多写了几行字。

“……听闻你经营之事颇见成效,甚慰。然商场如战场,务必谨慎,勿太过辛劳。家中一切,赖你支撑,感激不尽。随信附上津贴结余五十元,虽杯水车薪,亦是我心意。另,边疆苦寒,然近日天气渐暖,勿念。你亦保重身体。”

随信果然又附了五十元钱。

沈璃捏着信纸,看着那熟悉的、力透纸背的字迹,尤其是最后那句“你亦保重身体”,她的心湖像是被投下一颗小石子,漾开圈圈涟漪。

这个男人,话不多,却总是用最实在的方式表达着他的关心和信任。他从未质疑过她“抛头露面”,反而鼓励她“谨慎”经营,嘱她“勿太过辛劳”。

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感动、温暖与一丝丝甜意的情绪,悄然在她心底滋生。

她将信仔细收好,把那五十元钱单独放在一个盒子里——这是周时骁的心意,她不会动用,要替他存起来。

抬头看向窗外,夕阳的余晖给小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草木萌发,生机勃勃。

沈璃深吸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前路或许仍有荆棘,但春风已至,万物生长。她的商业版图,她的家庭梦想,都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扎实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她知道,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而她,正一步步,稳健地走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