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菩萨”的名声像一层无形的护身符,暂时隔绝了许多明枪暗箭,让沈璃的生意得以在相对平和的环境里继续扩张。
“初曦服饰”的店面虽然不大,却已是县城年轻女性心中的时尚地标。沈璃定期推出新品,严格控制质量,甚至开始接受少量定制,口碑持续发酵。红星服装厂那条承包的生产线日夜运转,工人们干劲十足,因为收入直接与产量和质量挂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好日子的期盼。
盒饭摊和录像厅的收益稳定,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沈璃甚至考虑过将录像厅升级成更正规的“影视厅”,但掂量了一下政策风险和精力分配,暂时按下了这个念头。
一切看上去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周家的餐桌上,伙食越来越好,孩子们的脸色红润,衣着体面。周时安变得更加沉稳内敛,眼神里有了超越年龄的思虑;周小雅出落得越发亭亭玉立,学习成绩稳步提升;连周小川都胖了一圈,整天咯咯笑着满院子跑。
沈璃几乎要以为,重生后的日子就会这样顺风顺水地过下去,积累财富,培养弟妹,等待周时骁归来,然后……然后呢?她偶尔会想到这个问题,心湖会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涟漪。
然而,生活的戏剧性在于,它总会在你志得意满时,悄然埋下隐患的种子;也会在你山重水复时,意外透出一线微光。
隐患首先来自家庭内部。
周时安去市里竞赛的经历,像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户。他看到了更宽阔的街道、更高的楼房、更多穿着时髦、谈吐自信的人。尤其是竞赛结束后,带队老师组织他们参观了市里刚刚兴起的小商品市场,那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流、摊主们此起彼伏的吆喝讨价还价声,极大地冲击了他的感官。
他带回的不仅仅是奖状,还有一种压抑不住的、跃跃欲试的躁动。
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向沈璃提出关于生意的问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记账和物料管理,而是开始质疑甚至挑战沈璃的一些决定。
“姐,为什么我们不去市里开店?县城的市场太小了!”
“姐,百货大楼那个采购主任压价太狠了,下次我去跟他谈!”
“录像厅现在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多进几台机器,扩大规模?旁边那家空房子可以租下来……”
他的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激进,充满了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和急于证明自己的渴望。
沈璃理解他的变化,也欣赏他的冲劲。但她更清楚现实的残酷和风险的把控。市里开店成本高昂,竞争更激烈,人际关系更复杂,不是现在能轻易涉足的。和百货大楼打交道,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涉及人情世故和长期合作,不是光靠硬气就能解决的。录像厅的敏感性她心知肚明,盲目扩张很可能引来灭顶之灾。
她试图耐心解释,但周时安正处于听不进“保守”意见的年纪,尤其是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见识了“更大世面”之后。他觉得嫂子变得“胆小”了,“瞻前顾后”,开始满足于现状。
几次争论下来,虽然表面上服从了沈璃的决定,但周时安眼神里的不服气和郁结,沈璃看得清清楚楚。
一次晚饭时,因为沈璃否定了他想批发一批南方电子表回来卖的想法(认为这属于投机倒把,风险太大),周时安终于忍不住,放下碗筷,硬邦邦地扔下一句:“姐,你就是不相信我的能力!”便起身回了屋,房门关得震天响。
饭桌上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周小雅吓得不敢说话,小川也懵懂地停止了咀嚼。
沈璃看着那扇紧闭的房门,心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闷得发慌。她第一次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她一手带出来的少年,翅膀刚刚硬了一点,就开始渴望独自飞翔,甚至嫌她束缚了方向。
她知道这是成长的必然,但当它真的来临,滋味却如此苦涩。
几乎是同时,外部的一线微光,却意外地照了进来。
这微光,来自周时骁。
或许是因为沈璃那次“救助妇孺”的事迹传得太广,或许是因为周时安竞赛得奖的消息也通过学校渠道传到了部队,又或许,仅仅是通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周时骁的下一封信,来得比平时更厚,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他照例询问了家中情况,为周时安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欣慰,叮嘱沈璃不要过于劳累。但这一次,他花了更多篇幅描述了他自己在部队的情况。
不是枯燥的训练和任务,而是一些细微的观察和感受。他写边疆的风沙,写驻地里顽强生长的红柳,写战友之间的趣事,甚至写他闲暇时看的书……笔触依旧克制,却隐隐透出一种愿意与她分享更多生活的意愿。
信的末尾,他写道:“……家中诸事,你操持得井井有条,远胜于我。时安年少气盛,若有言行不当之处,你多担待,严加管教即可。你之辛苦,我铭感五内。近日偶得闲暇,翻看旧照,忆及相亲当日,你眼神清亮,态度坚决,与如今信中所述之能干果敢,依稀重合。恍然惊觉,得妻如此,是周某之幸。”
“得妻如此,是周某之幸。”
这九个字,像带着温度的电弧,瞬间击中了沈璃的心房。她的手指微微颤抖,捏着信纸,反复看了好几遍。脸颊不受控制地发烫,心底那股莫名的、酸酸甜甜的涟漪再次泛滥开来,甚至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汹涌。
他记得相亲那天的她。他说,是“周某之幸”。
这是一种含蓄却无比郑重的认可和……倾慕?
沈璃活了兩辈子,经历过欺骗、背叛和暴力,心早已包裹了一层硬壳。可这一刻,那硬壳仿佛被这遥远的、笨拙的九个字轻轻敲开了一条缝隙,透进一丝她从未奢望过的温暖光芒。
这光芒,暂时驱散了因周时安而产生的阴霾和无力感。
她将信仔细地贴胸收好,走到窗边,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边疆的风一定很冷,但他看到的红柳,一定也很坚韧。
他们一个守国,一个守家,隔着千山万水,却仿佛在这一刻,通过薄薄的信纸,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同频共振的联结。
第二天,沈璃没有再去试图说服周时安。她只是像往常一样,准备好早饭,安排好事宜,然后去了服装厂。
中午回来时,她给周时安带回来几本崭新的书——不是课本,而是《市场营销入门》、《简单的财务管理》甚至还有一本厚厚的《南方经济特区考察报告》。
她把书放在周时安的书桌上,平静地说:“你想做的,不是不行。但打仗不能光凭一股热血,要先学好兵法。把这些书看懂了,吃透了,拿出一个可行的计划给我,而不是空口白牙的想法。”
周时安看着那几本书,愣住了。他没想到嫂子会用这种方式回应他的叛逆。没有责骂,没有否定,而是给了他一个更明确、更需要沉下心来的方向。
他抬起头,看向沈璃。嫂子的眼神平静而深邃,没有丝毫不耐和轻视,只有一种沉静的期待。
少年人心中的那股郁气,忽然间就消散了大半。他默默地拿起那本《市场营销入门》,翻开了第一页。
家庭的裂痕,需要时间和智慧去弥合。而远方的微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给予她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沈璃知道,无论是内部的成长阵痛,还是外部的明枪暗箭,都不会停止。但她已不再是那个刚刚重生归来、只有一腔孤勇的沈璃了。
她有了软肋,也有了更坚硬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