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就像河面的薄冰,看似光洁平滑,底下却暗流涌动。沈璃深知这个道理,尤其在“初曦”小店和红星生产线日益红火之后,她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然而,麻烦总是不请自来。
这一次,发难的是前进服装厂的那个钱副厂长。
他似乎终于摸清了沈璃的底细——一个没有强硬背景、丈夫远在边疆、全靠自己折腾起来的个体户。之前的“活菩萨”名声让他暂时收敛,但嫉妒和利益受损的怨气始终梗在他心里。
他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挖墙脚或威胁,却玩起了阴招。
先是县百货大楼的采购主任突然变得犹豫起来,对“初曦”新一批的夏装订单含糊其辞,最后才透出点口风,说是上面有人打了招呼,暗示“初曦”的衣服价格虚高,款式过于“资产阶级情调”,需要“慎重评估”。
紧接着,红星服装厂那边也遇到了麻烦。工商和税务的人突然上门“例行检查”,吹毛求疵地揪着一些账目和消防的小问题不放,虽然最后也没查出什么大毛病,但来回折腾,搞得杨厂长焦头烂额,生产也受到了影响。
甚至连沈璃租下的那个小店,房东也支支吾吾地来找她,说是有个“大主顾”想高价盘下这个店面,暗示她是不是考虑换个地方。
一系列的小动作,虽不致命,却像苍蝇一样烦人,明显地拖慢了沈璃发展的脚步。
杨厂长气得在办公室里拍桌子骂娘:“肯定是钱扒皮那个龟孙子搞的鬼!就见不得别人好!妈的,老子去找他算账!”
沈璃却相对冷静。她拦住了冲动的杨厂长:“杨叔,别冲动。他没真凭实据,就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我们这时候去闹,反而落人口实。”
“那怎么办?就由着他这么恶心人?”杨厂长忿忿不平。
沈璃沉吟片刻,眼中闪过锐利的光:“他不是说我们价格高、款式资产阶级吗?那我们就让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物有所值,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
她非但没有收缩,反而加大了在设计和品质上的投入。她亲自跑市里的图书馆,翻阅国外时装杂志的过期刊物(虽然只能看到零星几本),汲取灵感,设计出几款更加新颖、用料也更讲究的连衣裙和衬衫。同时,她严抓质检,确保每一件出自“初曦”的衣服都近乎完美。
然后,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店里搞一次小型的“新品品鉴会”。
她让周小雅和厂里两个模样周正的女工穿上新品,在店里做一些简单的展示。同时,印制了一些简单的宣传单,在电影院、文化馆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发放,邀请大家来看新款,头三天还有九折优惠。
这个营销方式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县城,堪称石破天惊!
活动当天,“初曦”小店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爱看热闹的,真心想买衣服的,都被这新奇的形式吸引而来。看到那些款式别致、穿在“模特”身上效果极好的新衣服,女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
口碑再次爆炸式传播!“初曦”的衣服不仅好看,质量还好,穿出去有面子!相比之下,前进厂那些老土款式和地摊上的劣质货,顿时黯然失色。
百货大楼的采购主任坐不住了。眼看着“初曦”的生意火爆,自己柜台里的衣服却滞销,业绩压力让他再也顾不得什么“招呼”,主动找到沈璃,要求加大进货量。
钱副厂长的阴招,在绝对的产品力和创新的营销面前,土崩瓦解。他非但没能打压住沈璃,反而让“初曦”的名声更加响亮。
沈璃用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杨厂长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厂里的工人也更加信服这个年轻的“沈老板”。
就在沈璃忙于应对这些商业风波时,周时安却在她无意间的引导下,找到了另一个证明自己的方向。
那几本沈璃给他的经济管理类书籍,他几乎废寝忘食地啃完了。尤其是那本《南方经济特区考察报告》,为他打开了通往一个轰轰烈烈大时代的大门。他不再执着于立刻参与沈璃的生意决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学校里组织“五讲四美三热爱”征文活动,别的同学还在写学雷锋做好事,周时安却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思考,写了一篇题为《改革开放与青年责任》的文章,深刻分析了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呼吁青年学子关注时代发展,学好知识,未来投身经济建设大潮。
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述清晰,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和难得的远见,一举拿下了全县征文比赛一等奖!并被推荐到了市里的日报发表!
当周时安的名字和文章印在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上时,引起的轰动甚至超过了他数学竞赛得奖。
一中再次沸腾了!校长亲自在升旗仪式上表扬周时安,称他是“有理想、有见识的新时代青年楷模”。同学们看他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沈璃拿着那张报纸,反复看着那篇充满锐气的文章,眼眶微微湿润了。她看到了少年人心中燃烧的火焰,那是一种比赚钱更珍贵、更有力量的东西——理想与抱负。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她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家的经济状况,更是在塑造几个孩子的未来和人格。
周时安拿着刊登他文章的报纸回到家,第一次没有掩饰自己的激动和骄傲,但他看向沈璃的眼神,却充满了感激:“姐,谢谢你给我的书。”
那一刻,之前因争论而产生的隔阂,彻底烟消云散。他们依然是并肩作战的家人,只是找到了各自不同的战场。
内忧外患似乎暂时平息,家庭和事业都呈现出新的面貌。
沈璃觉得是时候再次给周时骁写信了。这一次,她的笔触轻快了许多。她略去了生意上的麻烦,只提了“初曦”的成功和新颖的营销方式,着重写了周时安在数学竞赛和征文比赛中的双料丰收,写了周小雅的进步和小川的淘气。
在信的末尾,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落笔写道:“……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边疆风沙大,望善自珍重。另,近日得空,试做辣酱数瓶,随信寄去两瓶,聊以佐餐,不知合你口味否。”
她将信和两瓶精心熬制的、能存放较久的肉丁辣酱一起封好,寄往那遥远的边疆。
寄出信后,她心里有种莫名的期待。想象着他收到辣酱时的表情,是会皱眉觉得辣,还是会喜欢?这种琐碎的、带着烟火气的牵挂,让她觉得,那个遥远而模糊的丈夫形象,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贴近她的生活。
然而,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在向好时,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借着改革的春风,悄然酝酿,并将她卷入了更深的漩涡之中。
这风波,不再是小打小闹的商业倾轧,而是关乎政策风向、关乎个体经济命运的真正考验。
沈璃这艘刚刚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小船,即将迎来一场真正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