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生产线被强制暂停,像一把铁钳扼住了红星厂的咽喉。车间里机器沉寂,工人们无所事事地聚在一起,脸上写满了焦虑和迷茫。杨厂长一夜之间嘴角起了好几个燎泡,来回踱步,唉声叹气。

“完了完了……这下全完了……订单交不了要赔钱,工资发不出,工人要闹事……钱扒皮这是往死里整我们啊!”他抓着所剩无几的头发,眼睛布满血丝。

沈璃坐在临时搬进厂长办公室的椅子上,面色沉静,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她的目光落在窗外,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在风中摇曳,新绿的叶子却透着一股顽强的生机。

“杨叔,慌没用。”她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工作组要查,就让他们查。我们的账目清清楚楚,承包协议白纸黑字,厂领导班子会议记录齐全,怕什么?”

“可是这停产……”杨厂长急道。

“停产是暂时的损失,但如果我们自乱阵脚,那就真的完了。”沈璃转回头,眼神锐利起来,“现在最关键的不是跟钱副厂长置气,也不是心疼损失,而是要想办法,怎么让工作组,让上面的人,觉得我们这条生产线不仅不该停,还应该继续办,甚至……应该推广!”

“推广?”杨厂长愣住了,觉得沈璃是不是急糊涂了。

“对!”沈璃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那些惴惴不安的工人,“钱副厂长抓着‘集体资产流失’、‘损公肥私’的小辫子不放,那我们就把格局放大!让他打的那些小算盘,根本摆不上台面!”

她猛地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杨叔,你想想,我们这条生产线承包前后,对比怎么样?”

杨厂长下意识回答:“那还用说?之前半死不活,订单都没有,工资都发不出。承包之后,机器转起来了,订单多了,工人工资翻倍了,厂里还能拿分成……”

“对!”沈璃打断他,“工人收入提高,是不是改善了生活?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厂里有了分成收入,是不是能更新设备、改善福利?我们交的税是不是增加了?我们生产的产品,是不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不是符合‘搞活经济’、‘改善民生’的大政策?”

一连串的问题,像重锤一样敲在杨厂长心上,让他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所以,我们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计算。”沈璃语气坚定,“我们要算大账!算政治账!我们要让工作组看到,承包经营不是挖集体墙脚,而是给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是改革的有益尝试!”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马上整理材料!把承包前后工人的工资对比、厂里收入对比、上交利税对比,还有我们带动周边辅料销售的情况,全都用数据列出来!越详细越好!还要找工人代表谈话,让他们说说收入增加后家里的变化!要生动,要有说服力!”

杨厂长听得热血沸腾,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光想着那点利润分成了!我这就去办!”

“还有,”沈璃叫住他,“光我们自已说还不够。得让上面听到真正受益者的声音。杨叔,你在县里干了这么多年,总认识几个能说上话的领导吧?不用直接求情,就把我们整理的这些实际情况,‘无意中’让他们看到就行。”

杨厂长心领神会:“我明白了!我这就去找老书记,找工业局的刘工,他们都是明白人!”

接下来的两天,沈璃和杨厂长几乎不眠不休。沈璃负责梳理数据,撰写说明材料,用最直观的图表和数字说话。杨厂长则负责动员工人,找老关系“汇报情况”。

沈璃甚至让周时安请了假过来帮忙。周时安数学好,逻辑清晰,帮着核对数据,整理得井井有条。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看到沈璃如何从纷乱的局面中抓住核心,如何用智慧和格局化解危机,心中的敬佩达到了顶点。

工作组那边的审计果然没查出任何贪污腐败的问题,账目清晰,分成合理。钱副厂长虽然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而沈璃和杨厂长准备的“大账”材料,也通过各种渠道,摆上了一些领导的桌面。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承包后工人收入大幅增加、厂子扭亏为盈、利税增长、甚至带动了相关产业……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量。

调查组的组长,那位经委的干部,看着手中详实的数据对比和工人家庭生活改善的实例,沉默了许久。他原本也是带着“整顿”的任务来的,但眼前的事实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

第三天,工作组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厂领导班子和沈璃参加。

钱副厂长抢先发言,依旧抓着“利润分配比例”问题不放,强调集体利益受损。

轮到沈璃时,她没有纠缠细节,而是直接将那份厚厚的材料呈了上去,然后从容不迫地开始陈述,从国家改革政策讲到微观经济活力,从工人生活改善讲到社会稳定因素,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格局完全打开了。

“……所以,领导,我们认为,承包经营是在当前条件下盘活集体资产、激发职工积极性、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有效探索。当然,任何新事物都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欢迎上级指导规范,但绝不能因为怕出错就一刀切地否定。这不符合改革开放的精神,也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她的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几位工作组的成员低头翻看着材料,不时点头。

钱副厂长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最终,工作组组长清了清嗓子,做了总结发言:“红星厂的情况,我们已经基本了解。承包经营,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需要规范的地方。经过研究决定:一,红星服装厂承包经营试点,可以继续,但必须进一步完善协议,明确责权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立即恢复生产,尽快完成积压订单。三,厂方和承包方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全县集体企业改革提供参考。”

“试点”、“继续”、“总结经验”……这几个词,等于彻底肯定了沈璃的承包模式!

杨厂长激动得差点老泪纵横。

钱副厂长脸色灰败,像是斗败的公鸡。

沈璃心中巨石落地,背后却也是一层冷汗。这一关,总算是有惊无险地过了!而且,因祸得福,她的承包得到了官方“试点”的认可,地位反而更加稳固了!

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机器轰鸣声再次响彻车间。工人们欢呼雀跃,干劲比以往更足。

危机化解,沈璃却不敢有丝毫放松。她深知,经此一役,她算是彻底走到了台前,再也无法低调。未来的路,必须走得更加稳健。

她找到杨厂长,提出要正式签订一份更加规范、符合政策的承包合同,明确上缴利润比例、设备折旧、职工福利等条款,白纸黑字,不留任何后患。同时,她建议从利润中拿出更大比例作为厂里的发展基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培训。

杨厂长现在对沈璃是心服口服,全盘同意。

“初曦”小店和盒饭摊也恢复了正常运营。经过这次风波,沈璃更加注重合法合规,所有手续、台账做得无可挑剔。

周家的小院,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温馨。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

周时安经过这次事件,彻底沉静下来。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更加踏实的学习和思考,真正开始理解沈璃所说的“格局”和“大势”。他帮助沈璃整理账目,管理小店,变得更加成熟可靠。

周小雅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隐隐有了班里尖子生的模样。她细心地将沈璃那次在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剪报下来,小心地收藏起来。

连最小的周小川,似乎都感觉到家里的气氛不同,更加黏着沈璃,奶声奶气地说:“姐姐最厉害!”

傍晚,沈璃再次提笔给周时骁写信。这一次,她没有隐瞒,将这场风波以及最终如何化解,简要地写了下来。她没有渲染自己的艰难,而是客观地叙述了过程,重点写了政策的变化和自已的思考。

在信的末尾,她写道:“……世事维艰,然只要循正道、办实事、顾大局,则必有立身之所。家中一切安好,弟妹皆懂事进取,勿念。边疆苦寒,望善加餐饭,保重身体。”

随信,她又寄去了两瓶新做的辣酱。

她知道,他一定能读懂信背后的惊心动魄和她的坚持与成长。这种并肩作战、彼此理解的感觉,让她觉得无比踏实。

寄出信,她走到院子里。晚风拂面,带着初夏的暖意和植物的清香。

危机暂退,但沈璃知道,时代的洪流只会越来越湍急。她这艘小船,经历了这次风浪的洗礼,变得更加坚固,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航向。

下一个目标,已经在她的心中慢慢清晰。

她不仅要站稳脚跟,还要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