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过后,红星服装厂的生产线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机器轰鸣声更加沉稳有力。工人们经历了停产期间的忐忑,如今更加珍惜这份工钱,干起活来格外卖力,质量也提升了一个台阶。
沈璃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她比谁都清楚,政策的认可只是暂时的护身符,市场的残酷竞争永远不会停止。前进厂的钱副厂长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绝不会善罢甘休。而且,经过这次“整顿”,县里乃至市里,盯着她这个“个体承包”典型的人更多了。
她必须更快地强大起来。
“初曦”服饰的成功,证明了她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和设计能力。但小县城的消费能力终究有限,款式更新再快,也容易达到天花板。而且,长期依赖红星厂的生产,受制于人,并非长久之计。
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酝酿成熟——创办属于自己的服装厂。
不是承包,而是真正拥有自己的厂房、设备、工人和品牌!
这个想法让她心跳加速,血液沸腾。但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需要应对更复杂的管理和市场竞争,需要承担完全自负盈亏的风险。
晚上,她把周时安叫到屋里,没有隐瞒,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周时安听完,沉默了许久,眼神却越来越亮。经过前次的风波和这段时间的沉淀,他思考问题更加深入。
“姐,我支持你!”他抬起头,语气坚定,“承包虽然稳妥,但天花板太低,而且总受制于红星厂的设备和决策。有自己的厂子,虽然风险大,但天地更广阔!我们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他甚至拿出纸笔,开始分析:“资金我们可以分几步走。先把‘初曦’这几个月的利润攒下来做启动资金,不够的话,可以想办法贷款,或者……找一两个信得过的合伙人?地皮和厂房可以先租,设备可以买二手的,工人可以慢慢培养……”
看着周时安条理清晰的分析,沈璃欣慰地笑了。这个少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已经开始具备一个经营者的雏形。
“合伙人要慎重。地皮和设备倒是好想法。”沈璃赞许地点点头,“不过,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人和路子。我们得有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不能只依赖县百货大楼和那个小店。”
“去市里!”周时安脱口而出,眼神灼灼,“市里的市场更大!我们可以去市里的百货大楼谈柜台,甚至……可以试着把衣服卖到南边去!我看了那本考察报告,那边需求很大!”
沈璃心中一震。去市里,甚至南下!这想法与她不谋而合,甚至更大胆!
“南下……步子太大了。”沈璃沉吟道,“但市里,确实可以试试。”
母子俩(虽然名义上是叔嫂,但情感上已近乎母子)秉烛夜谈,越聊思路越清晰。创办新厂的计划,逐渐从一个模糊的念头,变得有了初步的轮廓。
说干就干。沈璃立刻行动起来。
她首先找到杨厂长,坦诚地说了自己想办厂的想法。杨厂长虽然吃惊和不舍,但也理解沈璃的志向,反而很支持:“沈璃啊,你是干大事的人!红星厂这小庙确实留不住你。你放心,在你新厂办起来之前,咱们的合作照旧!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有了杨厂长的支持,沈璃放心了不少。她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往市里跑。
去市图书馆查资料,去工业局打听政策,去纺织批发市场寻找更优质的货源,最重要的是,去市百货大楼和几个新兴的集贸市场摸情况,寻找机会。
市百货大楼的门槛果然高很多。采购主任架子十足,对沈璃这个从县城来的个体户并不十分看重。沈璃也不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每次都带着精心准备的“初曦”最新样品,不卑不亢地介绍,留下联系方式。
她还发现,市里火车站附近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小商品市场,虽然环境杂乱,但人流量巨大,很多南来北往的商贩在此交易。这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几次碰壁之后,转机意外地出现了。
这天,沈璃在市百货大楼又一次无功而返,正准备离开时,看到一个穿着时髦、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正在女装部皱着眉头打量那些款式陈旧的服装,显然很不满意。
沈璃心中一动,鼓起勇气上前搭话:“您好,打扰一下。看您好像对这里的款式不太满意?我们‘初曦’有一些新设计的女装,质量和款式都还不错,不知您有没有兴趣看看?”
那女人打量了一下沈璃,见她虽然年轻,但眼神清亮,举止大方,不像骗子,便点了点头。
沈璃立刻从随身的大包里拿出几件精心包裹的样品——一件真丝衬衫,一条高腰阔腿裤,还有一条连衣裙。款式简约却极具设计感,面料和做工更是远超柜台里的货色。
那女人眼睛一亮,接过衣服仔细查看,越看越是惊讶:“这是你们自己做的?县城做的?”
“是的。我们自己设计,自己生产。”沈璃自信地回答。
“不错,真不错!”那女人连连点头,“我是市外贸局的,姓林。过段时间有个接待外宾的任务,正愁找不到合适又得体的服装。你们这些衣服,很有味道!产量怎么样?能定制吗?”
外贸局!接待外宾!沈璃的心跳骤然加速!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
她强压激动,沉稳应答:“产量目前有限,但定制完全可以!我们可以根据您的具体需求,专门设计和制作!”
林科长很满意,当场订了几套样品,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走出百货大楼,沈璃激动得手心都在冒汗。她没想到,机会竟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如果能抓住外贸局这条线,哪怕只是做点小订单,对她的新厂计划也是巨大的助力!
好事成双。
几天后,沈璃正在店里忙碌,一个穿着邮差制服的小伙子送来一封厚厚的挂号信。
又是周时骁的信。
这一次,信的内容格外不同。他没有过多询问家事,而是用很大的篇幅,写了他对当前国家形势和军队建设的一些思考,虽然依旧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表述方式,但视野开阔,见解深刻。
在信的末尾,他写道:“……近日与战友谈及南方见闻,经济活跃,思想解放,颇受触动。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等军人,亦需与时俱进。你在家中,身处经济一线,感触想必更深。若有想法,可多交流。另,辣酱甚好,战友皆赞,已分食殆尽。望多保重,勿使我牵挂。”
沈璃反复读着这封信,尤其是“可多交流”和“勿使我牵挂”这几个字,让她心潮起伏。他不再仅仅将她视为一个照顾家庭的妻子,而是开始将她看作一个可以交流思想、分享见闻的平等对象。这种转变,让她感到一种被尊重的喜悦。
而他提及的“南方见闻”,更是与她和周时安的计划不谋而合!
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促使她,立刻提笔回信。她第一次没有只报平安和家常,而是详细写了自己对服装市场的观察,创办新厂的想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市之行的收获,包括意外得到外贸局林科长青睐的事情。
她写得畅快淋漓,仿佛不是在写信,而是在与一个远方的知己倾谈。
在信的结尾,她写道:“……时代大潮,奔涌向前。我辈虽为女子,亦不愿碌碌无为。创办新厂,前路必多艰险,然心向往之。君在边疆,保家卫国;我于商海,亦想闯出一片天地。盼有日,能与你并肩,同看这盛世繁华。”
写下“并肩”二字时,她的脸颊微微发烫,心中却充满了豪情与期待。
她知道,这是一条全新的、更加艰难的道路。但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有逐渐成长的弟妹,有远方逐渐理解她的丈夫,更有自己那颗历经两世、愈发坚韧和清醒的心。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