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局林科长的订单像一剂强心针,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为“初曦”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市场的大门。沈璃亲自督战,选用最好的面料,投入最精细的做工,超额完成了订单。林科长十分满意,表示以后有类似需求会优先考虑她,甚至隐晦地提了句,如果规模和质量能再提升,或许能接触到出口订单的机会。
出口订单!这四个字像火花一样在沈璃脑中炸开。她知道,这可能是她的小作坊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关键跳板。
然而,要承接出口订单,现有的生产能力、设计水平和质量标准都远远不够。红星厂的生产线潜力已几乎挖尽,设备老化、工人技能单一的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创办新厂迫在眉睫,但新厂的方向和目标,必须更高。
“必须去南方看看!”这个念头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只有亲眼看到那边的工厂,看到那边的市场,看到那边的人如何做事,才能真正知道差距在哪里,方向在何处。
她把想法跟周时安一说,周时安立刻激动起来:“姐,我带你去!我研究过路线,也认识几个同学有亲戚在那边!”
沈璃看着跃跃欲试的少年,却摇了摇头:“这次你不能去。你马上要中考了,这是关键时候,一刻也不能松懈。家里和店里也需要人照应。我一个人去。”
周时安眼中的光黯淡下去,但很快又振作起来。他知道嫂子说的是对的,学业是现在的根本。他用力点头:“好!姐你放心去!家里交给我!我一定看好家,管好店,照顾好小雅和小川!”
沈璃欣慰地笑了笑,开始紧张地筹备南下事宜。介绍信、全国粮票、路线规划、有限的资金……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她将“初曦”和盒饭摊的日常管理暂时托付给周时安和一个信得过的老店员,又拜托杨厂长和赵叔帮忙照看一下家里。
几天后,沈璃揣着东拼西凑的几百块钱和一颗充满期待与忐忑的心,踏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硬座车厢里拥挤不堪,混杂着汗味、烟味和各种食物的气味。沈璃缩在靠窗的位置,紧紧抱着装着干粮和钱的挎包,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农田、村庄和逐渐变化的南国风光,心情难以平静。
这是一次真正的冒险。前路未知,吉凶未卜。但她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股强烈的、想要冲破束缚、拥抱时代的渴望。
火车颠簸了两天一夜,终于抵达了那个传说中的南方经济特区——深圳。
走出火车站,沈璃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到处都是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尘土飞扬。街道上人流如织,穿着各异,步伐匆忙,充满了她从未感受过的活力和躁动。高楼虽然还不多,但那种破土而出、奋力向上的势头,扑面而来。
她按照事先打听好的地址,找到了一家便宜的招待所安顿下来。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她就开始了“考察”。
她穿梭在刚刚形成的工业区里,假装是来找工作的,或者说是来谈生意的,想尽办法靠近那些港资、外资的服装厂。她观察厂区的管理,看工人们上下班的精神面貌,留意运货的卡车……
她走进特区唯一的百货商店和熙熙攘攘的集贸市场,眼睛像不够用一样,贪婪地看着那些来自香港、国外的服装款式、面料、标签、价格……她用手摸,用心记,比较着与内地产品的巨大差异。
她甚至大着胆子,用蹩脚的普通话夹杂着刚学的几句粤语,跟摆摊的小贩、工厂的门卫、甚至偶尔遇到的经理模样的人搭话,打听行情,了解规则。
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极大地冲击着她的认知。这里的效率、这里的质量意识、这里对市场和潮流的敏感度,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一件看似普通的衬衫,因为精细的做工和一个小小的品牌标识,价格就能翻上几倍!
她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也看到了无限的可能。
几天下来,她累得瘦了一圈,脚上磨出了水泡,但眼睛却越来越亮。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信息,脑子里塞满了新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专门批发服装辅料的市场里,她遇到了一个贵人——一位姓陈的港商。陈先生大约五十岁年纪,看起来精明但不算奸猾,主要做服装辅料和小型制衣设备贸易。
沈璃鼓起勇气,用尽量专业的术语和他交谈,询问一些设备的价格和性能,并适时地拿出自己带来的“初曦”样品给他看。
陈先生看到沈璃设计的衣服,颇为惊讶。虽然做工比起港货还有差距,但设计感却很不错,很有灵气。
“沈小姐系自己设计噶?”陈先生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普通话问。
“是的,陈先生。我在老家有一个小作坊,但想做得更好。”沈璃坦诚道。
陈先生打量了一下沈璃,见她虽然年轻,但眼神笃定,谈吐不俗,不像一般的打工妹,便多了几分兴趣。两人聊了起来。
沈璃虚心请教,问了很多关于质量管理、流水线操作、成本控制甚至品牌建设的问题。陈先生见她是真心想做事的人,也难得地多说了几句,给了不少建议。
“做服装呢行,唔好净系识得做加工。”陈先生点拨道,“要有自己嘅设计,自己嘅牌子!内地市场咁大,以后肯定有机会噶!”
临别时,陈先生甚至给了沈璃一张名片:“以后需要辅料或者简单设备,可以揾我。价格好商量。”
捏着那张薄薄的名片,沈璃如获至宝。这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更是一个通往更广阔供应链的机会,一种认可!
南下一周,沈璃带着满满的收获、晒黑的皮肤和更加坚定的决心,踏上了返程的火车。
回来的路上,她的心情与去时截然不同。少了忐忑,多了沉稳和清晰的规划。
她知道,创办新厂,不能再小打小闹。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必须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哪怕是二手的),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核心和品牌意识。
资金压力会非常大,但方向明确了。
到家时,周时安和周小雅早早就在车站等着了。看到沈璃风尘仆仆却眼神发亮地走出来,两人都松了口气,随即涌上兴奋。
“姐!你可算回来了!”
“嫂子,南方怎么样?是不是特别不一样?”
回到家里,小川像个小炮弹一样冲过来抱住她的腿。看着家里一切井井有条,弟弟妹妹都安好,沈璃心里暖暖的。
晚饭后,她顾不上休息,把周时安叫到屋里,将南下的见闻和收获详细道来。听到那些惊人的效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品牌的力量,周时安听得目瞪口呆,心驰神往。
“所以,我们的新厂,必须高标准起步!”沈璃总结道,拿出陈先生的名片和记录的笔记,“资金的问题,我想办法。时安,你现在的任务,依然是好好学习,考上市重点高中!只有学好知识,将来才能管理好更大的企业!”
周时安重重点头,眼神无比坚定:“我明白!姐,你放心!”
夜里,沈璃在灯下再次给周时骁写信。这一次,她的笔触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她详细描述了特区的见闻,那种蓬勃发展的活力,那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她写了自己的震撼、思考和新的计划。
她写道:“……此次南下,方知天地之广阔,我辈脚步之迟缓。然亦更加坚定信念,唯有不断学习,勇于开拓,方能不被时代抛弃。新厂之创办,虽艰难万分,然势在必行。此非仅为谋生,更为证明我等之人,亦可于这大时代中,有所作为。”
她将信纸塞进信封,贴上邮票,仿佛也将自己的决心和抱负一同寄往那遥远的边疆。
她知道,他一定会懂。
南下的风,吹散了眼前的迷雾,也吹鼓了她理想的风帆。前方的路依然艰难,但目标从未如此清晰。
创办新厂的计划,正式提上日程。一场更艰苦的战役,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