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南下的见闻像一团火,在沈璃胸腔里灼灼燃烧。创办新厂的蓝图在她脑中日益清晰,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现实压力——钱。

初步估算,租赁厂房、购买二手设备、招募培训工人、采购首批原料……至少需要五千元启动资金。这在八十年代中期,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她手头所有的积蓄,加上“初曦”未来几个月的预期利润,也远远不够。

贷款?私人借贷利息高得吓人,且风险巨大。找公家?她一个个体户,没有任何抵押,银行的大门根本不会向她敞开。

沈璃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焦虑。但她没有时间沮丧,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

她首先想到的是扩大“初曦”的产出和销路。她设计了几款结合南方最新元素和本地实用性的夏秋装,亲自跑市里,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说动市百货大楼的采购主任,同意试销一个小柜台,但条件苛刻,押金高,结款周期长。

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她甚至重启了录像厅的营业(经过严格自查,确保内容绝对健康),并利用之前的人脉,接了几批厂服、校服的小订单,虽然利润薄,但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每一天,她都在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周时安看着嫂子日渐消瘦却眼神晶亮的模样,心里又疼又敬,学习更加拼命,管理小店和账目也越发精益求精,尽力为沈璃分忧。

然而,杯水车薪。距离目标金额,依然缺口巨大。

转机出现在一个傍晚。外贸局的林科长突然亲自来了店里,脸色带着几分急切。

“小沈,有个紧急任务!下个月有个重要的外商考察团要来,接待用的礼品衬衫,原来定的供货厂子突然出了质量问题,交不了货!时间紧,要求高,我想来想去,你这儿能不能想想办法?数量不多,一百件,但面料和做工必须顶尖,Logo要精致刺绣!”

沈璃的心猛地一跳!这是危机,更是天大的机会!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询问了要求:高级纯棉面料、特定颜色、合体版型、左胸要有精致的考察团Logo刺绣。

“林科长,这活儿我接了!”沈璃几乎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保证按时保质完成!”

送走将信将疑的林科长,沈璃立刻行动起来。高级面料县里根本没有,她立刻给南方的陈先生发电报加急订购。刺绣是个难题,县里没有专业设备,她打听到邻市一家绣花厂有老旧设备还能用,亲自跑去,软磨硬泡,高价请动老师傅加班加点。

她自己则泡在红星厂的生产线上,挑选技术最好的工人,成立临时小组,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那几天,她几乎没合眼,眼睛熬得通红,但眼神里的光却越来越亮。

周时安放学就过来帮忙,负责物料清点和质量抽查。周小雅负责给大家送饭送水。连杨厂长都被惊动了,调动厂里资源全力支持。

最终,在约定日期的前一天,一百件做工精良、刺绣完美的衬衫,整齐地码放在纸箱里,呈现在林科长面前。

林科长仔细检查后,长长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小沈!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你这可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真没想到,你这小作坊,能做出这么高的水准!”

她当场结清了款项,价格比原定高了不少。这笔意外的“横财”,极大地缓解了沈璃的资金压力。

更让沈璃没想到的是,这次紧急任务的成功,让她在外贸局内部有了名气。不久后,林科长真的给她介绍了一个小批量的出口订单——为某东欧国家生产一批劳保手套。利润不高,要求却极其严格,尺寸、针距、线头都有精确到毫米的标准。

沈璃没有丝毫畏难,她将这视为学习和练兵的机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甚至自己制定了比客户要求更严格的质检流程。最终交货时,对方验货员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诚信和质量,成了沈璃最好的名片。虽然出口订单利润薄,但结算快,信誉好,为她提供了稳定且宝贵的现金流。

资金问题初步解决,沈璃开始物色厂址。她跑遍了县城周边,最终在城郊结合部找到了一处废弃的农机站院子。地方够大,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可以改造当车间和办公室,租金便宜,关键是门口有条能通卡车的水泥路。

签下租赁合同的那天,沈璃带着周时安和周小雅去了那个荒草丛生的院子。

“姐,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厂子了?”周时安看着斑驳的墙壁和漏雨的屋顶,难以想象这里能变成现代化的工厂。

“对,这里就是起点。”沈璃目光扫过整个院落,眼神里充满了创业者特有的光芒和坚定,“地方破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修,自己建!”

接下来的日子,沈璃几乎长在了这个破院子里。请不起太多的工人,她就自己上手。和周时安一起,清理垃圾,除草,修补屋顶,粉刷墙壁……赵叔听说后,带着建筑队的几个老伙计过来帮忙,只收了点材料费。

购买设备更是费尽周折。她通过陈先生的关系,从南方淘来了几台淘汰下来的二手电动缝纫机、锁边机和一台简陋的裁床。虽然老旧,但比起红星厂那些脚踏缝纫机,已是天壤之别。设备运回来的那天,沈璃摸着那冰冷的金属机身,像是抚摸着希望的种子。

招募工人同样不易。有经验的工人不愿意来她这“个体户”小厂,怕不稳定。她只能招一些农村来的年轻姑娘,从头培训。她亲自担任师傅,手把手地教,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那段时间,沈璃累得脱了形,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她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周时安周末就过来帮忙安装设备、搬运物料,周小雅放学了就过来帮着打扫卫生、给工人们倒水。这个小小的、正在艰难诞生的新厂,凝聚着一家人的心血和期望。

就在新厂筹备紧锣密鼓进行时,周时安的中考成绩出来了。

全县第三!毫无悬念地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消息传来,沈璃高兴得差点掉下眼泪。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觉得值了。她特意在还在装修的、杂乱不堪的“新厂”院子里,摆了一桌简单的酒菜,请了杨厂长、赵叔等帮过忙的人,给周时安庆祝。

“时安,好样的!给咱们老周家争光了!”沈璃举起酒杯,眼眶泛红,“到了市里,好好读!钱的事不用操心,姐供得起!”

周时安看着嫂子憔悴却洋溢着喜悦的脸,重重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哽在喉咙里,只化作一句:“姐,你放心!我一定读出个人样来!”

他知道,他能安心读书,能有机会去看更大的世界,全是嫂子用瘦弱的肩膀,硬生生扛出来的。

夏末秋初,周时安背着崭新的行囊,踏上了去市里求学的路。送走弟弟,沈璃站在略显空荡的家里,看着眼前刚刚有点雏形的新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动力。

弟弟走向了更广阔的知识殿堂,而她,必须为他,为这个家,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厂的建设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设备调试,工人培训,样品试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

但沈璃的目光,已经越过了眼前的艰难,投向了未来。

她给新厂取名为“晨曦制衣厂”。

晨曦,寓意着黑暗过后的第一缕光,充满着希望和生机。

这缕光,必将穿透黎明前的黑暗,照亮他们所有人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