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秋意渐浓,晨曦制衣厂那荒废的院落,在沈璃近乎偏执的投入和众人帮衬下,终于褪去了破败,显露出一点工业的雏形。

斑驳的墙壁被粉刷一新,虽然只是简单的白灰,却显得格外亮堂。漏雨的屋顶修补好了,铺上了新的油毡。杂草被清理干净,平整出一个小小的工作区。那几台从南方淘来的二手电动缝纫机和锁边机,经过调试和上油,发出均匀而有力的嗡鸣,不再是红星厂老机器那种疲惫的咔嗒声。

声音不一样了,沈璃想。这是属于新生的、充满力量的声音。

工人都是生手,十几个从附近乡镇招来的年轻姑娘,带着怯生生的好奇和走出田地的渴望。沈璃既是老板,也是师傅,更是质检员。她手把手地教她们穿线、踩踏板、走直线、锁边角,不厌其烦地示范,严格到近乎苛刻。

“针脚密度必须一样!线头绝对不能留!”

“裁片要对齐,差一毫米都不行!”

“这里,拆了重做!”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姑娘们开始时叫苦不迭,私下里觉得这个年轻的女老板太严厉。但当她们拿到第一个月工资——远比种地甚至比在县里其他厂子挣得多时,所有的抱怨都化作了感激和更加努力的干劲。

质量,是沈璃为晨曦厂立下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铁律。

第一批产品,她没有急于做那些设计复杂的“初曦”款式,而是接了一批要求严格的工装订单。活儿累,利润薄,但能最快地磨合队伍,锤炼工艺。她像打磨璞玉一样,打磨着这支崭新的团队。

周时安去了市里住校,家里冷清了不少。周小雅变得更加懂事,承包了大部分家务,学习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小川被送进了厂办幼儿园,每天咿咿呀呀地唱着新学的儿歌回家。

沈璃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晨曦厂和家。她瘦了很多,眼下的乌青从未褪去过,但眼神却越来越亮,步伐越来越快。她知道,晨曦厂就像个脆弱的新生儿,需要她倾注全部的心血去哺育。

就在晨曦厂刚刚走上轨道,开始小批量生产时,危机再次悄然而至。

这一次,不是政策风波,也不是商业倾轧,而是来自内部——原材料危机。

为晨曦厂供应基础棉布的一家县纺织厂,突然单方面撕毁了供货协议,理由是“产能不足,优先保障老客户”。沈璃跑去理论,对方厂长避而不见,底下办事员则是一副爱莫能助的嘴脸。

沈璃立刻意识到,这背后肯定又是钱副厂长在捣鬼!前进厂是那家纺织厂的大客户,他显然是想通过卡断原料供应链,在她起步阶段就扼杀掉晨曦厂!

“卑鄙!”沈璃气得浑身发抖。这一招比之前的举报和审查更狠毒,直接打在了七寸上。工装订单交期在即,没有布料,一切都要停摆!违约赔偿还是小事,刚刚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工人士气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她试图从周边县市紧急调货,但要么价格高昂,要么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时间,晨曦厂刚刚响起的机器声,面临着沉寂的危险。

工人们也察觉到了异常,人心开始浮动。

沈璃把自己关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强迫自己冷静。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她摊开地图,目光越过本县、本市,最终落在了更南方的区域。

她想起了南方的陈先生,那个做辅料和设备贸易的港商。他或许有门路!

她立刻跑到邮局,打长途电话。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陈先生。

听完沈璃焦急的叙述,陈先生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说道:“布料嘅事,唔系我主业。不过……我识得佛山一间厂,质量几好,价格公道。但系你要得急,运费唔便宜。”

“没问题!陈先生,麻烦您立刻帮我联系!有多少我要多少,运费我照付!”沈璃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毫不犹豫地回答。

放下电话,她立刻安排汇款。虽然高昂的运费会极大压缩本就微薄的利润,但此刻保住订单和信誉比什么都重要!

三天后,一辆来自南方的卡车,拉着满满一车质地优良的棉布,开进了晨曦厂的小院。

工人们欢呼起来!机器再次轰鸣!

沈璃亲自押车、验货、安排生产,日夜不休。最终,那批工装订单,竟然比原定交期提前一天完成!质量甚至超出了客户的要求!

客户验货时惊讶不已,对沈璃竖起了大拇指:“沈老板,讲信誉!有能力!以后我们的订单,就认准你这晨曦厂了!”

危机再次化解。而且,因祸得福,通过这次事件,沈璃打通了南方的原料供应链,布料质量更好,价格其实算上运费也比本地的略有优势(本地厂被前进厂垄断抬价)。更重要的是,她向工人们证明了,跟着她,天塌不下来!

团队的凝聚力和对沈璃的信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原料风波过后,沈璃开始思考晨曦厂的未来。不能总是做利润微薄的工装和低端订单,必须找回“初曦”的设计优势和品牌路线。

她将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冬季。

她结合南方看到的款式和北方冬季的实用需求,设计了几款呢子大衣和棉服。版型挺括,细节精致,在保暖的同时兼顾了美观。她选用南方来的新式面料,成本虽高,但质感远超本地产品。

样品做出来时,连她自己都惊艳了。

她带着样品,再次找到市百货大楼的林科长。林科长看到这些设计新颖、做工精良的冬装,大为赞赏,当场就订了一批货,并且同意放在相对好的柜台位置。

同时,沈璃也没有放弃那个小小的“初曦”门店。她将这里作为展示晨曦厂最高工艺和最新设计的窗口,接受定制,价格更高,针对的是县城里那些追求时髦、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客户。

双管齐下之下,晨曦厂的产品迅速打开了销路。尤其是市百货大楼的柜台,那几款呢子大衣几乎成了爆款,甚至引起了市里一些小报记者的注意,一篇题为《小厂出精品,“晨曦”照亮冬日时尚》的报道悄然见报。

晨曦厂的名字,第一次走出了县城。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小厂不得不开始两班倒生产。沈璃更加忙碌,但她严格控制着质量,绝不因为追求产量而降低标准。

月底盘账,扣除所有成本、运费和工人加班费后,晨曦厂竟然实现了盈利!虽然数额不大,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意味着这家蹒跚学步的小厂,真正地活了下来,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沈璃拿出部分利润,给每个工人都包了一个红包。姑娘们拿到额外的奖金,干劲更足了,对晨曦厂的归属感也油然而生。

晚上,沈璃在灯下计算着账目。虽然疲惫,但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她提笔给周时骁写信,第一次用带着自豪的语气写道:

“……晨曦厂已初步步入正轨,虽规模尚小,然质量与信誉已获市场认可。近日天凉,厂中所产冬装颇受欢迎,资金周转渐趋良性。家中一切安好,小雅成绩优异,小川活泼可爱,时安在校用功,勿念。边疆苦寒,随信寄去新制棉衣一件,聊以御寒。盼君安好。”

她将信和一件厚实暖和的崭新棉衣仔细包好,寄往那片遥远的、寒冷的土地。

她知道,他穿上这件衣服时,一定能感受到她的汗水和心意,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希望。

晨曦初现,光芒虽微,却已刺破黑暗,坚定地照亮着前行的路。沈璃知道,最艰难的创业初期,终于挺过去了。接下来,将是更快速的奔跑和更激烈的竞争。

但她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