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章

“谢谢师傅指点,你抽烟啊?”

李树和自己不咋抽烟,但兜里备着有过滤嘴,敲了一支出来,递给收购站员工。

陈师傅接了烟:

“我姓陈,就搁门市上班儿,你要是真挖了药材,可以拿来叫我看看。”

“那太谢谢你了。”

“行了,赶紧领钱去吧。”

李树和利落领了钱,就骑上车去摊市上——他来得晚,好位置是不可能有了。

推着车四下看了一会儿,李树和选了个卖冻米糖的大哥,凑上去商量了一下,以买他一块钱冻米糖为代价,换他挪出个位置来。

李树和自行车竖着摆,用不了多大摊位。

冻米糖大哥姓王,叫王超——以前李树和开小货车听小说,经常听到这个名字。

王超眼馋地看了李树和的野鸡好几眼:

“兄弟有本事啊,野鸡都能逮住,卖多少钱啊?”

“6块一只,先到先得。”

李树和扬声喊了一嗓子,顺便回答了大哥的问题。

“大哥你要,我给你算5块。对了,冻米糖的钱,等我开张的啊。”

“不要紧不要紧。”

王大哥看上去有点心动,这年头来做小生意的,家里还是趁点,追求点口舌之欲也很正常。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

5块钱啊。

冻米糖要卖出去十斤才行,至于要净挣5块钱,那得卖出去50斤。

算了算了。

李树和也不可惜,本来也不是卖给同行的,野鸡这种油水不够的野味儿,目标对象,一定是那些脱离温饱的群体。

双职工,甚至三职工的工人家庭,或者是干部家庭,那才舍得吃。

果然,过了一阵,他又喊了几回,就来了个衣裳体面的大哥,大哥也是推着自行车,不过是凤凰牌的。

“野鸡咋卖啊?哎哟,还有冬笋。”

“对啊,你一看就是会吃的,野鸡炖冬笋,鲜的掉眉毛啊。野鸡6块一只,白送两根冬笋,单买冬笋,一毛五一根。”

“6块啊?有点贵哦,人家杀好的白鸡,也就一块二一斤嘛。”

李树和啧了一声:

“大哥,你能来问,说明肥鸡已经吃腻了。

这野鸡是真难抓,而且受罪啊,我山里转悠大半个月,又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好几天,才套上这么几只。

下回就不知道有没有了。

6块是真的不贵,它也有小四斤呢,吃个鲜头呗。”

大哥有点动摇,但是6块,确实不便宜了——这年头,工人一个月也就是2、30块钱。

不过专门来买鸡的,也是准备好预算的了。

李树和上辈子就是生意人,惯会看人表情,他一见大哥的神情,就知道缺最后一把火:

“这样吧大哥,今天还没开张呢,我给你便宜5毛,再给你多送一根冬笋,算是讨个开门红。”

大哥算了一下,冬笋是1毛5一根,这样子算来,就是便宜了6毛5——算不错了。

他终于点点头:

“行吧,我要了。”

李树和吆喝一声,拿芦苇杆子捆了三根冬笋,又让大哥自己选了一只野鸡,才收了钱。

5块5,第一笔成交!

“5毛,就算老娘的冬笋。”

冻米糖王大哥,一直没说话,到买主走了,他才给李树和竖了大拇指:

“兄弟会做生意。”

“哈哈。”

李树和递了1块钱过去,称了两斤白芝麻冻米糖,先往嘴里塞了一大块,剩下的重新包住,挂在车龙头上。

可能是大冬天的,大家都要养膘,李树和这7只野鸡,居然意外好卖,连冬笋都搭着卖出去不少。

虽然后面买主不像头一个大哥那么好说话,但基本上5块钱一只鸡,1毛钱一根冬笋的价格底线,还是守住了。

卖完之后,李树和点了一下钱,一共41块8毛,其中35是他的野鸡钱,剩下6块8,回头得给林云芳。

他收好钱,把自行车推出来,跟王大哥招呼了一声:

“我先走了啊。”

“下回要摆直接找我,我来得早,基本天天都在这里。”

两人今天聊得挺投契,特别是李树和偶尔漏出来的生意经,让王超大哥听的受益匪浅。

“行,先谢谢大哥啦,下回见。”

李树和从这边摊市出去,几分钟就找到了买帽子手套的摊位——不过相对于杂货摊市,这边的人就紧张多了。

山南市对土货买卖,管的很松。

但是对工业品,从服装到电子表,管的还是挺严了。

因为这俩性质不同,前者算是让城里老百姓改善改善生活条件,也叫村里人增加点收入。

后者就纯纯是倒买倒卖的资本主义小尾巴了。

看到李树和推着簇新的自行车,摆摊的大姐眼睛发亮,凑过来:

“要点啥,小弟?我这都是好东西。”

李树和蹲下来查看了一下,东西确实不错——这年头也少有假货,顶多以次充好。

“这羊皮帽子多少钱?”

“18,山羊皮的,你摸摸看,多软和,保准你戴着头皮都要出汗。”

“那羊皮手套呢。”

“12,一整套30块,正好。”

李树和点点头,琢磨了一下成本,试着开了个价:

“10块,两样!”

大姐跟被打了一嘴巴一样,“哎呦”一声:

“小弟,没有这么还价的,我不能赔钱啊。”

“赔啥钱啊,羊皮的,又不是牛皮,又不是狗皮的,哪有那么贵,卖不卖吧赶紧说,不卖我走了,冻一冻嘛,我也不是不能忍。”

“小弟,加点,这样吧,我也不要30了,你给25。”

李树和这一会已经观察出来了。

这羊皮帽子手套,少于18、20的,估计是真拿不下来。

“算了,给我拿一套棉的吧,报个实在价,买不起我可直接就走啦。”

他说完,一脚蹬上脚踏,腿上一使劲,随时都要冲出去的样子。

“小弟,还是皮的好,不跑风!

哎,别别别走,棉的一套6块,最实在了,没有卖过更低的了。”

“5块!”

摊主大姐挣扎了一会儿,才叹了一声:

“拿吧拿吧,要不是今天还没开张,我是不肯卖的。”

李树和忍住笑,他刚才也是这么跟那技术员大哥说的。

结了钱,他直接就戴上,脑袋和手一下子就不咋透风——他的旧帽子是个毛线的,换了棉的,当然暖和多了。

“你看看多精神,这戴上,你真是买着了,有朋友亲戚啥的,给姐介绍啊。”

这大姐还挺有思路的,估计在时代大潮里,也能在山南市有一席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