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皮埃尔先生的投资意向像一剂强心针,让《断弦》项目组士气大振。然而,正式的合同谈判,远比他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和磨人。

皮埃尔先生派来了一个专业的法务团队,条款细致到令人咋舌。从资金分期拨付的节点与项目进度的严格挂钩,到最终剪辑权的归属,再到全球票房分成的复杂计算方式,每一页都充满了商业世界的冰冷逻辑。

林初夏作为项目核心,不得不硬着头皮,和方茹一起,在学校的法律顾问帮助下,逐条审阅、理解和谈判。她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艺术创作一旦进入商业流程,就不得不面对资本规则的约束。

“这一条,皮埃尔先生要求拥有音乐版权的优先收购权,而且价格是依据制作成本折算,这对我们可能很不划算。”法律顾问指着一条条款提醒道。

林初夏皱紧了眉。电影中的原创音乐是她的心血,也是她未来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她深吸一口气,对负责谈判的韩助理说:“韩助理,音乐的版权我们必须保留。这是剧本不可分割的灵魂,也是我们团队的核心资产。我们可以授权电影使用,但所有权不能转让。”

她的态度坚决,甚至带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执拗。几轮拉锯后,对方最终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但也在其他方面,如宣传发行费用的分摊比例上,设置了更有利于资方的条款。

谈判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最终合同敲定时,所有人都瘦了一圈。虽然争取到了主要创作主导权和音乐版权的保留,但林初夏也真切地体会到了“成长的代价”——她们必须学会在妥协与坚持之间找到平衡,用专业和韧性去守护最核心的艺术追求。

合同签署后,资金陆续到位,项目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前期制作阶段。有了充足的预算,周维的美术团队得以大展拳脚,开始精心搭建内景和寻找合适的外景地;张铭拿到了更先进的摄影设备,整天泡在试验各种光影效果里。

压力也随之而来。皮埃尔先生的团队定期会审查进度报告和样片,他们的反馈直接而专业,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苛刻。一次,对方对林枫在难民营弹琴的那场戏的灯光提出了异议,认为过于晦暗,不利于国际观众的情绪代入。

张铭据理力争,认为那种压抑中的微光正是这场戏的精髓。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是林初夏站了出来,她没有单纯支持任何一方,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拍摄方案:先按张铭的构想拍一条,再按资方的要求补一条亮度稍高的版本,后期再决定最终效果。

这个提议体现了专业性,也尊重了双方的诉求,最终被采纳。事后,方茹私下对林初夏说:“你越来越像个能扛事的制片人了。”

林初夏苦笑一下:“没办法,被逼的。”她明白,作为项目的灵魂人物,她不仅要对自己的艺术理想负责,也要对整个团队和投资方负责。这种在艺术与商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走钢丝,是她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在忙碌的间隙,她偶尔会想起安迪。不知道她在华尔街的战场上,是否也经历着类似的博弈与成长?她们在不同的领域,或许正面对着同样残酷的成人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