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初冬的清晨,河北某处精心复原的旧式村庄外,《断弦》剧组正式开机。寒风凛冽,但现场热火朝天。林初夏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监视器旁,看着方茹师姐指挥若定,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深入电影制作的腹地。书本上的理论、纸面上的分镜,此刻化作了眼前嘈杂而有序的现实:灯光组在调整反光板,录音师举着长长的挑杆,化妆师在给演员做最后的补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咬合,像一部精密的机器。

然而,实战的考验很快来临。第一场戏拍的是林枫离家逃难前,与家人最后的告别。扮演林枫的演员是方茹力荐的一位戏剧学院研究生,功底扎实,但或许是开机紧张,几次情绪都不到位,要么过于外放,要么显得空洞。

“卡!”方茹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情绪不对!我要的不是嚎啕大哭,是那种压在喉咙里的绝望!你懂吗?是连哭都不敢大声的压抑!”

演员压力巨大,连连道歉。现场气氛有些凝滞。林初夏看着演员努力调整却不得法的样子,心里着急。她深吸一口气,走到方茹身边,低声说:“方师姐,能不能让我跟他聊聊?”

方茹看了她一眼,点点头。

林初夏没有讲复杂的理论,她只是把演员拉到一边,轻声讲述起自己查阅资料时看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音乐家在逃难前,将心爱的琴谱埋在后院,对年幼的儿子说:“等春天来了,花开了,我们就回来取。”孩子信以为真,却不知那是永别。

“林枫此刻的心情,或许就像那位父亲,”林初夏看着演员的眼睛,“他知道前路凶险,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他不能把这种绝望完全表现出来,吓坏家人。他得压着,用最后的平静,给家人一点虚假的希望。”

演员听着,眼神渐渐变了,他沉默地点点头。再次开机时,他的表演有了质的飞跃,那种克制下的悲恸,无声却极具穿透力。

“过!”方茹难得地露出了满意的神色,看向林初夏的目光里多了一丝认可,“编剧果然最懂人物。”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拍摄中,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层出不穷:天气突变,原定的外景无法拍摄,需要紧急调整计划;重要的道具钢琴在运输中轻微受损,音准出现问题,需要协调修复和后期配音方案;甚至群众演员的调度也出现过混乱……

林初夏不再是那个只需埋头创作的编剧,她必须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协助方茹做出决策,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她发现自己以前对电影制作的理解还是太理想化了,片场更像一个瞬息万变的战场,考验着人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沟通艺术。

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团队成员的默契也与日俱增。她佩服周维对场景细节的偏执,欣赏张铭对光影的敏感,更从方茹身上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魄力、能镇住场子的核心。

一天拍摄结束,已是深夜。剧组驻扎的农家院里,大家围坐在火炉边吃宵夜,累得几乎说不出话。林初夏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和远处零星的灯火,忽然对“林枫”的流亡之路有了更切肤的体会。这种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压力,让她对那个年代人们的艰辛,多了几分无法言说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