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王德躬身领命,从袖中取出那卷已经有些卷边的纸,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独特的、带着一丝尖细却又无比清晰的嗓音,在庄严肃穆的太极殿上,高声诵读起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短短二十个字,通过内侍总管的口,回荡在每一个朝廷重臣的耳边。

这两天,这首诗早已传遍了长安,在座的诸公,几乎无人不晓。

但此刻,在这大唐的最高权力殿堂之上,由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内侍念出来,其分量和意义,截然不同。

这代表着,皇帝,要正式将此事,摆上台面了。

李泰的心脏,砰砰直跳。

他已经准备好了奏疏,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立刻发难,指控李承乾“收买人心,威胁皇权”。

然而,李世民接下来的举动,却完全打乱了他的节奏。

只见李世民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缓缓走下台阶。

他没有看李承乾,也没有看李泰,而是看着满朝文武,沉声说道:“众卿,都听到了吧?”

“这首诗,这两日在长安,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有人赞,有人疑。今日,朕想听听众卿的看法。”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等人。

“房卿,你先说。”

被点到名的房玄龄出列,躬身道:“回陛下,臣以为,此诗言辞质朴,却蕴含大道。能以二十字,道尽农桑之本,百姓之苦,实乃大才。其教化之功,胜过千言万语。”

这是极高的评价了。

李世民不置可否,又看向长孙无忌:“辅机,你呢?”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妻兄,也是他最信任的谋臣,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此诗之妙,不仅在诗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所体现的,那份对万民的悲悯之心。有此心者,方能为仁君。”

他的话,更进一步,直接把诗和“仁君”挂上了钩。

李世民点了点头,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以直谏闻名的魏征身上。

“玄成,你一向敢言,朕想听听你的实话。”

魏征面容严肃,出列说道:“陛下,臣不懂诗文。但臣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心中有民,则国泰民安。此诗能引得万民传颂,长安纸贵,正说明它说出了百姓的心声。此乃祥瑞之兆,非危兆也!”

他的话,掷地有声,直接把李泰准备好的“威胁论”,给堵了回去。

李泰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这三个朝堂上分量最重的人,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竟然全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太子那边!

这怎么可能?

他们难道看不出太子此举是在收买人心吗?

李世民听完三人的话,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缓缓走回御座,坐下,目光这才转向了李承乾。

“太子。”

“儿臣在。”李承乾出列。

“朕问你,此诗,真是你所作?”李世民的语气,听不出喜怒。

这个问题,才是真正的核心。

李泰的精神瞬间高度集中,他死死地盯着李承乾,想看他怎么回答。

如果你敢承认是你写的,那就是欺君!我会立刻找人戳穿你!

如果你说不是你写的,是你那个杂役老师写的,那正好!一个杂役写的诗,凭什么让你获得如此大的声望?你这是窃取他人之功!

这是一个两难的陷阱。

然而,李承乾的回答,再一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

他躬身一揖,朗声道:“回父皇,儿臣以为,此诗是谁所作,并不重要。”

“哦?”李世民眉毛一挑。

“重要的是,这首诗,说出了父皇您一直想说,却未曾言明的心里话!”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李世民。

“父皇您以农为本,数次下诏减免天下赋税,劝课农桑。您心中所想,不就是希望百姓富足,粮食满仓吗?您所忧虑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忘记稼穑之艰难,耽于享乐吗?”

“这首诗,它不是儿臣的,也不是我那位老师的。它是父皇您‘爱民如子’的治国理念的体现!是您‘贞观之治’下,文教昌盛,才涌现出的时代之音!”

“儿臣,只是有幸,做了那个将父皇您的心声,传递给天下万民的人而已!”

“轰!”

李承乾的这番话,比《悯农》本身,更具震撼力!

他竟然……他竟然把这首诗的功劳,全都送给了皇帝!

他说,这首诗不是我写的,也不是我老师写的,这首诗的“精神内核”,是你李世民的!

这是什么级别的马屁?!

不,这已经不是马屁了。

这是将“道统”的解释权,都拱手相让!

魏王李泰,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一头栽倒在地。

他彻底懵了。

他准备的所有攻击,什么“收买人心”,什么“威胁皇权”,在李承乾这番“这都是父皇您的功劳”的论述面前,都变成了一个笑话。

你再去弹劾,就等于是在说,皇帝的治国理念威胁了皇权!

这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吗?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那个侃侃而谈的儿子,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第一次,有了一种被儿子看透了的感觉。

李承乾说的,全中!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他也确实希望有人能把他的治国理念,用一种更通俗,更深入人心的方式,传递出去。

而现在,承乾做到了。

并且,他还把所有的功劳,都推回给了自己。

这份胸襟,这份眼光,这份滴水不漏的说话艺术……

李世民的眼神,变得无比欣慰,无比激赏。

他放声大笑起来。

“好!说得好!”

他指着李承乾,对满朝文武道:“有子如此,善于体会君父之心,又能将此心传于万民,朕,心甚慰!”

“传朕旨意!太子承乾,仁孝聪敏,赏金千两,锦缎百匹!”

“至于魏王李泰……”李世民的笑声一收,脸色沉了下来,“身为亲王,不思体恤兄弟,反而屡次三番,捕风捉影,构陷储君!罚俸一年,闭门思过一月!其文学馆,耗费民脂民膏,即日起,裁撤!”

一褒,一贬。

赏罚分明。

这场由魏王李泰挑起的,针对东宫的总攻,以他自己的惨败,和文学馆被裁撤,而屈辱告终。

……

东宫,书房。

李承乾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赏赐,心情却无比平静。

他回想着今天在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回想着顾青云教给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应对。

从“诛心三问”,到“引爆舆论”,再到最后将功劳全部推给父皇。

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斗争”。

那不是比谁的拳头更硬,而是比谁更能看透人心,更能掌握话语权,更能将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个无可辩驳的“正义性”。

他站起身,对着正在悠闲品茶的顾青云,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混杂着敬佩、感激和彻底醒悟的光。

“亚父。”

他的声音,无比郑重。

“承乾……我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