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磁悬浮通勤舱降落在全球资源回收公司江南基地的顶层停机坪。这座占地2平方公里的工厂是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回收中心,每天能够处理5000台废弃机器人。
林墨走出通勤舱,踏上自动人行道。整个工厂呈同心圆结构,分为三个区域:外层是接收区,负责接收和分类废弃机器人;中层是拆解区,由工业机器人进行初步拆解;核心区是纳米回收区,通过纳米机器人将材料分解为原子级别并重组。
他首先来到位于中层的中央控制室。这里是整个工厂的神经中枢,数百个全息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各个环节的运行数据。三十名工程师正在监控系统,其中大多数是人类,少数是专门设计的管理型AI机器人。
"林博士,早上好!"控制室主管王建国迎了上来。王工已经在公司工作了20年,从传统的电子垃圾处理时代一直到现在的纳米回收时代,是公司资历最老的工程师之一。
"王工,早。昨晚的夜班数据出来了吗?"林墨问。
"刚整理好,"王工调出一个数据面板,"回收量5230台,比昨天增加了3%。但稀土回收率继续下降到77.8%,创历史新低。"
林墨皱起眉头:"具体哪些元素下降最明显?"
"主要是镝和钕,"王工指向数据面板上的两个红色柱状图,"镝的回收率从89%降到了62%,钕从91%降到了68%。其他稀土元素如铽、镧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这两种最为明显。"
"系统故障排查了吗?"
"全查了,"王工叹了口气,"传感器校准了三次,纳米机器人更换了新的批次,算法也回滚到了三个月前的稳定版本。但问题依然存在。"
林墨沉思片刻:"带我去纳米回收车间看看。"
两人乘坐内部电梯来到核心区的纳米回收车间。这里与外层的喧嚣不同,异常安静整洁。巨大的透明反应舱内,成千上万的纳米机器人如同银色的潮水,覆盖着被拆解的机器人残骸。这些纳米机器人只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大小,却能精准地识别和分离不同的元素。
"看那边,"王工指向3号反应舱,"那是昨天新投入使用的一批纳米机器人,理论上效率应该提高15%。但实际运行数据显示,它们的稀土提取效率反而比旧型号低了8%。"
林墨仔细观察着反应舱内的情况。纳米机器人如同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断变换形态,分解着金属和塑料。突然,他注意到一个异常:在反应舱的角落,有一小团纳米机器人似乎没有按照预定程序工作,而是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银色球体。
"那是什么?"林墨指向那个球体。
王工调出监控画面:"哦,那个啊,技术部门说是纳米机器人的'聚集现象',偶尔会发生,不影响整体效率。我们已经安排今天下午进行清理。"
"以前发生过吗?"林墨追问。
"嗯...大概从三个月前开始,频率有所增加,"王工挠了挠头,"技术部门说可能是材料疲劳导致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林墨却不这么认为。三个月前,正是稀土回收率开始下降的时候。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
"把过去三个月所有发生'聚集现象'的时间和地点数据调出来,与稀土回收率下降的时间段做对比分析。"林墨对随行的AI助手说。
"正在分析,"AI助手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预计需要3分钟。"
林墨转向王工:"带我去看看回收材料的存储区。"
存储区位于工厂的地下三层,温度和湿度都被精确控制。这里存放着回收后的各种元素和材料,等待被运往各个制造工厂。林墨径直走向稀土元素存储区,这里的安全级别最高,需要双重身份验证才能进入。
一排排银色的存储罐整齐排列,每个罐子上都标有元素符号和纯度。林墨来到标有"Dy"(镝)和"Nd"(钕)的存储罐前,查看实时库存数据。
"根据回收量计算,镝的理论库存量应该比实际高约200公斤,钕则高出约350公斤。"林墨快速心算着,"这些缺口去哪了?"
"可能是统计误差?"王工猜测。
"连续三个月的系统性误差?"林墨摇头,"这不太可能。而且缺口正好对应着回收率下降的部分。"
就在这时,AI助手的声音响起:"分析完成。纳米机器人聚集现象与稀土回收率下降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87(P<0.01)。聚集现象发生后的24小时内,稀土回收率平均下降12.3%。"
林墨的眼中闪过一丝警觉:"王工,从今天开始,所有纳米机器人聚集现象必须立即报告,并且在我的监督下进行清理。另外,我需要过去六个月所有回收批次的详细数据,包括机器人型号、回收时间、处理人员和负责的工业机器人ID。"
"好的,我马上安排。"王工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立刻答应下来。
林墨知道,这绝不仅仅是系统故障那么简单。200吨稀土元素不会凭空消失,一定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在背后操纵这一切。而那些异常聚集的纳米机器人,很可能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