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稻香村在林晓的引领下,凭借与部队的合作以及乡村旅游的开展,发展得蒸蒸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村子独特的风光和文化吸引了不少外村人前来参观学习。然而,时代的浪潮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在稻香村激起层层涟漪。

那天,村长拿着一份皱巴巴的报纸,一路小跑冲进村子,边跑边喊:“大伙都来啊,有个了不得的好消息!”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们纷纷直起腰,放下农具,围拢过来。村长喘着粗气,兴奋地挥舞着报纸:“高考恢复啦!咱国家又能考大学啦!”

村民们瞬间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真的吗?这可是大好事啊,说不定咱村能出几个大学生嘞!”年轻力壮的柱子眼睛发亮,充满期待。

“唉,可咱都是种地的,能考上不?”李大爷挠着花白的头发,面露担忧。

林晓当时正在指导村民制作农产品,听到消息,手中的动作顿住。她心中涌起一阵激动,深知这对自己和村子而言,都是难得的机遇。

人群渐渐散去,林晓找到沈军。此时,沈军即将结束探亲归队。两人来到村头的老树下,林晓看着沈军,眼神坚定:“沈军,我想参加高考。”

沈军微微一怔,随即露出赞许的笑容:“林晓,我支持你。你有见识又肯吃苦,肯定行!”

林晓眉头轻皱:“可我一走,村子里这么多事儿……”

沈军望向村子,认真说道:“村子发展到现在,大伙都能独当一面。你放心去考,这机会难得,错过了可惜。”

得到沈军的支持,林晓决心备战高考。可在七十年代,获取学习资料谈何容易。林晓先跑到村里的学校,找到几位退休教师。

“刘老师、陈老师,我想参加高考,您二位这儿有没有能借我复习的书呀?”林晓满是期盼地问道。

刘老师扶了扶老花镜,思索片刻:“晓丫头,我们这儿有些旧书,年头是久了点,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说着,从落满灰尘的书架上翻出几本泛黄的教材递给林晓。

林晓如获至宝,连声道谢:“太感谢您二位了,有这些就太好了!”

除了旧教材,几位老师还托在县城工作的亲戚帮忙找资料。费了不少功夫,bi才找来一些油印的复习大纲。林晓看着这些珍贵的资料,眼眶泛红。

从此,林晓白天忙村里的事,安排农产品的生产,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外村人,讲解乡村发展经验。只有到了晚上,她才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趴在简陋的桌子上复习。

母亲心疼她,每晚都会悄悄端来一碗热汤:“晓儿,别太累着自己,喝点汤歇会儿。”

林晓总是头也不抬:“妈,您放那儿吧,等我看完这几页。”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林晓压力也越来越大。有时复习到深夜,看着满页密密麻麻的笔记,她也会迷茫和焦虑。

村里有些年轻人受林晓影响,也想参加高考,常来找林晓请教。

“晓姐,这政治题咋答呀?”二虎拿着本子,一脸困惑。

林晓耐心解答:“二虎,答政治题要结合时事,把要点写清楚。比如这题,要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这些方面去想……”

林晓带动下,村里学习氛围渐浓。但也有人不理解:“晓丫头,你把村子搞得这么好,考上大学走了,村子咋办?”

林晓笑着回应:“叔,您放心。就算我考上大学,也不会扔下村子。我在外面学到本事,回来能让村子发展得更好。现在大伙都有能力把村里的事儿办好。”

然而,就在林晓全力备考时,邻村联合几个村子使起了坏。他们在县城四处散播谣言,说稻香村农产品用了变质原料,吃了对身体有害。还在与稻香村竞争农产品订单时,恶意压低价格,抢走不少客户。

稻香村的农产品销售一落千丈,村民们又气又急。

“这些人太坏了,咱们一直诚信做事,他们咋能这样污蔑!”王婶气得跺脚。

“这可咋办,订单没了,村子收入要少好多。”赵大叔唉声叹气。

林晓得知后,虽心急如焚,但很快冷静下来。她组织村民收集能证明农产品质量的证据,如原料采购凭证、村里长辈和外村参观者的证言等。随后,林晓和村长赶到县城,向县领导反映情况。

在县领导办公室,林晓将事情原原本本讲述清楚,并呈上证据:“领导,我们稻香村一直注重产品质量,这些谣言对村子伤害太大,恳请领导为我们做主。”

县领导仔细听完,查看证据,严肃说道:“这种恶意竞争、造谣生事的行为绝不能姑息!你们放心,县里一定会彻查,还你们公道。”

没过多久,县里查明真相,对那几个村子进行了严厉批评。责令他们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稻香村的声誉逐渐恢复,农产品销售也慢慢回到正轨。

而林晓,也终于迎来了高考的日子。她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村民们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县城考场的路。考场外,人山人海,考生们或紧张交谈,或独自沉思。林晓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考场,去迎接人生中这场重要的挑战

在县城招待所住下后,林晓连夜整理复习资料。煤油灯的火苗在风中摇曳,她的影子在土墙上忽大忽小。忽然传来轻轻的叩门声,林晓打开门,竟是沈军!

"沈军?你怎么来了?"林晓又惊又喜。

沈军略显疲惫地笑了笑:"部队临时有任务路过县城,我请了半天假。"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布包,"知道你复习辛苦,给你带了些粮票和国外进口的零食,都是托人去友谊商店买的。"

林晓接过布包,手指微微颤抖。混着沈军身上的硝烟味,让她眼眶发热。“我就不进去了,这个给你”沈军站在门口 掏出一张泛黄的地图:"这是战友给我说的北京地图,等你考上大学,就可以去看天安门。"

林晓轻轻抚摸着地图上的红色标记,突然想起什么:"沈军,你说......我真的能考上吗?"

沈军坚定地看着她:"能!你比我见过的任何一个兵都拼。"他从军装上撕下一块布,"送你个护身符,我在朝鲜战场时就带着它。"

第二天清晨,林晓将沈军的布片系在手腕上走进考场。考场上,钢笔在试卷上沙沙作响,窗外蝉鸣此起彼伏。写到作文题《难忘的一天》时,林晓的笔尖停在纸上,眼前浮现出沈军离别时的身影。

公布成绩那天,林晓正在晒谷场收粮食。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呼喊:"晓丫头!考上了!你考上了!"村长挥舞着电报,跌跌撞撞跑来。

村民们欢呼着将林晓抛向空中,母亲躲在人群后抹眼泪。林晓颤抖着拆开电报,一章盖着红色印章的通知书,

学生入学通知书

田家庭区革委会转林晓同志:

经gz省招生委员会批准你,入北京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习,请于一九七八年三月十二日至二十日,凭本通知到学校报道。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

革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