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砧”基地深处,“熔炉”实验室的嗡鸣已从最初的狂暴嘶吼,沉淀为一种低沉而稳定的脉动,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心跳。距离方舟反应堆0.1版那惊心动魄的初燃,已经过去了两个月。这两个月,对于蜷缩在火山岩壁中的“铁砧”而言,是翻天覆地的六十天。
幽蓝色的光芒,不再仅仅局限于“熔炉”核心那厚重的铅锆视窗之后。粗大、包裹着简陋铅皮和绝缘层的超导电缆,如同钢铁的血管,从反应堆延伸而出,将澎湃而“驯服”后的聚变能量,泵入基地的每一个角落。这缕来之不易的能源曙光,终于开始普照这片被遗忘的土地。
尼古拉斯·赵四站在新建成的“硅谷”车间门口,空气中弥漫着松香、焊锡和新鲜绝缘漆的独特气味。他手腕上那象征初代反应堆粗暴的浅红色辐射灼伤早已结痂脱落,留下淡淡的印记,如同一个无声的警示。他的目光扫过眼前截然不同的景象,疲惫的眼底深处,燃烧着比反应堆核心更炽热的火焰。
车间内,不再是Mark0时代锤锻与焊接的火星四溅。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台嗡嗡作响的崭新设备:
精密车床与铣床:不再是笨重的蒸汽驱动,而是由粗大的三相电机带动,切削金属时发出稳定而高效的嘶鸣,飞溅出银亮的金属屑。
真空镀膜机:闪烁着指示灯的钢铁腔体,正为一批精密的磁控管部件镀上关键的保护层。
绕线机:高速旋转的线轴,将比头发丝还细的铜线精准地缠绕在特制的骨架上,制造着微型变压器和电感线圈。
最核心的区域:则是数条初具雏形的印刷电路板(PCB)生产线!覆铜基板被自动传送带送入光刻机(虽然精度远非顶级,但已是划时代的飞跃),经过曝光、显影、蚀刻、钻孔、沉铜、阻焊印刷、丝印字符…一道道工序在明亮的LED灯光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空气中弥漫着微弱的化学药剂气味和臭氧。最终,一块块布满了精密铜箔走线、焊盘和元器件的绿色基板被送出,如同孕育着未来智慧的神经脉络。
“工匠,这是今天的第三批主板样品,基于您设计的‘铁砧-1型’架构。”负责“硅谷”的学员,曾经的“铁砧五号”——现在被尼古拉斯称为“硅工”——捧着一块巴掌大小、布满密密麻麻贴片电阻电容和几个关键芯片的电路板,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晶振频率稳定,电源纹波测试通过,信号完整性初步达标!”
尼古拉斯接过电路板,指尖拂过那光滑的阻焊层和闪亮的焊点。两个月前,这还是天方夜谭。方舟反应堆提供的稳定、澎湃电力,是这一切的基础。但光有电还不够。
“材料来源?”他问道,声音平静。
“多亏了‘灯塔’商队和我们在‘锯齿’残骸里找到的密码本!”硅工语速飞快,“打通了西海‘科技黑市’的几个关键节点!虽然溢价严重,但硅晶圆、光刻胶、高纯度铜箔、特种阻焊油墨…这些‘魔法材料’总算能持续买到了!还有那些,”他指了指车间角落几台正在拆封的木箱,“二手但还能用的贴片机和回流焊炉,是从南海一个倒闭的精密仪器作坊里淘来的,几乎耗尽了上次行动的全部利润!”
尼古拉斯点点头。金钱,在技术的曙光面前,是可以燃烧的燃料。他走到一块巨大的白板前,上面绘制着Mark1“铁匠”装甲的爆炸结构图,其核心控制系统区域,正被一块设计精巧的多层PCB所取代。
“看这里,”尼古拉斯用笔尖点着装甲手臂关节的伺服控制模块,“Mark0时代,我们需要拳头大小的继电器、成捆的导线和复杂的液压阀来传递一个简单的‘弯曲’指令,延迟高达半秒,还容易失效。”他手指滑向代表新PCB的区域,“现在,在这块板子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微控制器,配合几颗MOSFET功率管和精密的电流传感器,就能完成同样的指令,延迟理论值可以压缩到毫秒级!信号不再是模糊的模拟波动,而是精准的0和1!”
他转身,目光扫过车间里忙碌的学员和轰鸣的机器。“这就是电气时代的核心!用电流传递意志,用硅基的‘脑’代替钢铁的‘筋腱’!方舟给了我们力量,而这些,”他举起手中的电路板,“给了我们驾驭力量的‘神经’和‘大脑’!”
能源红利带来的变革,远不止于“硅谷”:
1. 冶炼与材料之跃升:
基地边缘,新建的电弧熔炼炉取代了老旧的燃煤坩埚。强大的电流在石墨电极间跳跃,产生数千度的高温电弧,将回收的废钢和艰难购得的特种合金锭瞬间熔化为炽红的钢水。炉温更稳定可控,合金成分更均匀,杂质更少。出炉的钢锭闪烁着致密而纯净的金属光泽,其强度、韧性和耐热性远超Mark0时代的“废铁拼盘”。
区域精炼设备在独立的净化车间运行,利用电流产生的定向热场,缓慢提纯着用于反应堆关键部件和装甲关节轴承的特种合金,杂质被一点点驱赶、富集,留下接近单晶结构的纯净金属。
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和金属蒸汽的味道,但生产效率和质量,已是云泥之别。
2. 制造精度革命:
“铁砧”主车间里,昔日依赖老师傅眼力和手感的钳工台并未消失,但主角已经变成了数台数控(NC)铣床和车床。虽然只是最基础的穿孔纸带编程控制,但稳定的电力驱动让它们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了惊人的0.1毫米!复杂的装甲曲面、精密的传动齿轮、反应堆部件的密封接口,开始被这些钢铁“画师”一丝不苟地切削成型。
粗重的蒸汽锤被功率更大、频率更高的电动液压锻锤取代。沉重的锤头在电磁阀的精准控制下,带着沉闷而规律的巨响砸落在通红的胚料上,每一次锻打都力量均匀,金属内部的流线结构被塑造得更加完美,疲劳强度显著提升。
3. 环境与效率的飞跃:
基地穹顶之下,成排明亮的LED照明灯取代了昏暗摇曳的油灯和气灯,将每一个角落都照耀得如同白昼。夜间工作效率倍增。
强大的电动鼓风机取代了人力风箱,向熔炼炉和锻造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压空气,炉温升得更快,锻打更有力。
电动抽水泵将深层的冷却水源源不断地泵入反应堆冷却塔和各个车间的散热系统,保障了核心设备的安全运行。
无处不在的电动工具——钻床、砂轮机、切割机——发出的高效嗡鸣取代了沉重的手动劳动喘息声,生产效率呈几何级提升。
4. 研发与测试的基石:
“熔炉”实验室旁,新建了综合测试中心。里面配备了依靠稳定电力驱动的精密示波器(终于能看清毫秒级的信号细节)、频谱分析仪、材料疲劳试验机和小型风洞。Mark1装甲部件的性能测试、新武器系统的效能评估、乃至反应堆能量输出的细微波动,都有了量化的依据。
尼古拉斯的个人工作台上,堆满了新绘制的电路图册和逻辑框图,一台依靠基地内部电网运行的**原始计算机终端**(由多个“铁砧-1型”主板堆叠而成)正在运行着复杂的磁流体动力学模拟程序,屏幕上跳动着代表磁场和等离子体流的数据流。计算,终于不再仅仅依靠人脑和草稿纸。
然而,跃升并非没有代价。
尼古拉斯站在新建的配电中枢室内,巨大的变压器和纵横交错的粗电缆发出持续的嗡鸣。他看着墙上那张标注着各区域用电负荷、并实时刷新的图表,眉头微锁。代表“硅谷”光刻机、电弧熔炼炉和测试中心风洞的负荷曲线,如同贪婪的巨兽,几乎要将代表方舟反应堆输出能力的绿色基准线吞噬殆尽。
“0.1版的输出已经逼近极限了,”负责能源调度的学员紧张地汇报,“硅工那边要求增加一条回流焊炉的生产线,冶炼车间也申请再开一台精炼炉…功率缺口至少30%!”
尼古拉斯的目光投向窗外。远处,“熔炉”实验室的方向,那幽蓝的光芒稳定地亮着。它带来了曙光,却也照亮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门槛。能源,永远是发展的核心瓶颈。
他拿起一块刚从流水线下来的Mark1腿部伺服控制PCB板,冰冷的触感下是奔腾的电流和精密的逻辑。又看了看配电图上那刺眼的红色负荷警告。
“硅谷的新生产线,批了。精炼炉…暂时搁置。”尼古拉斯的声音带着决断,“资源向核心系统倾斜。同时,通知‘灯塔’商队,不计代价,搜寻以下物资清单:高纯度铍、氦-3同位素、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还有,任何关于高效能量转换或微型化聚变约束的前沿论文或模糊情报!”
他将PCB板紧紧握在手中,仿佛握住了未来的钥匙。
“方舟0.1点燃了曙光,但它只是火种。”尼古拉斯的目光穿透基地的岩壁,仿佛看到了更广阔的海域和更强大的敌人。“我们需要更高效的反应堆核心,更先进的能量分配网络,更强大的‘大脑’去驾驭这奔涌的电子洪流!Mark1‘铁匠’,必须在新的能源和神经之上诞生!”
他转身,大步走向“熔炉”实验室的方向,背影在明亮的LED灯光下拉得很长。
“记录所有新设备的运行数据,特别是能耗与产出比!优化供电算法!‘硅谷’的良品率必须再提升5个百分点!”他的指令在配电中枢室内回荡。
“是!工匠!”
基地在电力的脉动中高效运转着。电弧的光芒在熔炉中闪耀,精密的刀具在数控机床上飞舞,绿色的电路板在流水线上流淌。方舟反应堆那幽蓝的核心,如同永不疲倦的心脏,将澎湃的能量转化为照亮黑暗、驱动钢铁、编织未来的光与力。这能源的曙光,已不仅仅是一缕微光,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铁砧”锻造成一个初具雏形的、电气时代的钢铁堡垒。挑战依然巨大,瓶颈清晰可见,但前进的方向,从未如此明亮。在电流的低语与硅基的微光中,一个属于钢铁与电子的崭新纪元,正伴随着0与1的精确律动,在世界的边缘铿锵降临。